定海新聞網:劉鴻生之子劉公誠的報國歷程
提示:他,早在1938年9月在延安參加革命工作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但讓大家知道他是黨員身份時,卻是時過41年后的1979年底,那一年,劉瀾濤同志代表中共中央統戰部正式公布他和沙千里、胡愈之等同志的中共黨員身份,他的家人、同事才知道他原來是個中共黨員。
他是誰?他叫劉公誠,原名劉念悌,定海籍我國著名愛國實業家劉鴻生的第6個兒子。
投奔延安
劉公誠1914年10月出生,1931年畢業于上海圣約翰大學附中,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1935年畢業后,去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留學。1937年,正當他準備畢業論文時,“七七事變”爆發,抗日戰爭開始,他毅然放棄學業,于7月9日返回祖國,決定奔赴延安參加革命。劉公誠請當時天津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親筆寫了給周恩來和王明的兩封介紹信,賣掉自己的德國蔡司照相機充作路費,從上海經武漢,長途跋涉,歷盡艱辛,輾轉于1938年到達延安。當時,周恩來接見了劉公誠,給予他熱情的鼓勵,贊揚他的愛國精神。不少青年正是在劉公誠的影響下,走上了革命道路。
投身革命后,組織上給劉公誠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去上海幫助其父擺脫日軍的脅迫,撤離上海“孤島”,同時為革命根據地購置一批所需的藥品器材。在“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劉鴻生擔任中國紅十字會會長和抗戰傷兵救護會會長,組織民眾冒著日軍炮火上前線救護抗日將士。上海淪陷后,劉鴻生和他的龐大家業一起留在上海,日軍軍部曾多次脅迫他擔任偽商會會長,但均遭嚴詞拒絕。劉公誠輾轉香港來到上海后,耐心說服其父,隨后躲開日軍的監控,悄悄登上客輪去了香港;又在其父支持下,購置了一批藥品器材,借用中國紅十字會名義,設法運往延安。
返回延安,劉公誠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時也給學員講授日本概論課程。有資料說,其間,時任“抗大”區隊長的金維映曾同他談過話,老鄉加老大姐(金比劉年長10歲)和藹可親的形象、富有哲理的談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8年9月,劉公誠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后分配到對敵工作訓練班當教員。翌日5月,他被派去籌辦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為籌集辦院資金,他利用其父關系,去重慶國民黨統治區募捐,為工作需要,他改名劉公誠,表示自己“以公誠之心報效祖國”之志(也有資料說他是在赴延安途中改的名)。當時,劉鴻生已從香港來到重慶創辦實業。中共在重慶雖有公開的辦事機構,但仍遭國民黨特務機關的嚴密監視。劉公誠這時的公開身份是其父所辦工廠的職員,他以此為掩護完成黨所交給的秘密任務,募集到一筆巨款,為延安自然科學研究院順利創辦,為革命根據地培訓干部和發展科學技術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以后劉公誠又在十八集團軍錢之光將軍領導下,開展統戰工作。
水泥專家
1945年,經黨組織批準,劉公誠赴美國學習水泥制造工藝。1947年學成回到上海,在其父創辦的上海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水泥廠前身,1920年創辦),擔任水泥廠廠長。他以資本家的身份,同時又以中共黨員的立場開展工作,暗中保護了一批進步工人。 1949年國民黨軍隊潰退時,劉公誠日夜在廠,與職工一起堅守崗位,保全設備,以一個完整的水泥廠迎接上海的解放。
上海解放后,劉公誠在黨組織的安排下,繼續以工商業者的身份開展統戰工作。1952年,劉公誠參加中國民主建國會,曾任該會中央常委??姑涝瘯r,他動員工商界人士捐錢捐物,僅上海水泥界就捐了5架戰斗機。在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劉公誠動員父親帶頭實行公私合營。 1954年7月1日,上海水泥廠公私合營后,劉公誠繼任廠長。其間他研制成功抗凍性和易性優良的引氣水泥,首創粉煤灰水泥,開創我國利用工業廢渣制造水泥的先例,使水泥產量提高25~30%。劉公誠先后被推選為上海市第3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和上海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擔任上海水泥工業同業公會主任。
1956年,劉公誠調往北京工作,擔任國家建材部門的技術工作和領導工作。歷任建材研究院物化室主任,水泥室副主任,水泥研究所副所長,建材技術情報標準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新型建筑材料公司副總經理,國家建材局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顧問等職。其間,劉公誠親自動手籌辦儀器設備,規劃學科設置,培訓人才,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水泥物化室,取得多方面科研成果,發明了自應力鋁酸鹽水泥、硫鋁酸鹽水泥和鐵鋁酸鹽水泥,使當時我國在水泥新品種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劉公誠是新中國水泥物化理論的奠基人。他對建材工業發展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撰寫多篇學術論文,提出許多有益建議,因貢獻突出而多次獲得嘉獎。 1971年至1977年,他多次參與全國“小水泥”會議籌備工作,經常冒著高溫和粉塵,深入企業現場調研指導,總結提高“小水泥”企業的革新成果和管理經驗,推進企業技術進步。 1986年,劉公誠以國家建材局科委副主任身份參加上海水泥廠技術改造方案論證會,在他的支持和專家論證下,停建一座濕法窯,改為引進丹麥一條日產2000噸干法生產線,使該廠水泥生產技術顯著提高。
報國無價
劉公誠廉潔奉公,心系國家。調到北京國家建材部門工作后,按照國家規定,可保留在上海時的工資待遇(比同級人員高許多),但他只拿規定的同級工資,其余部分上交國家。平時劉公誠樂于乘坐公共汽車上下班,盡量少用單位的小汽車接送。1956年,劉鴻生逝世后,劉公誠將分給他的20多萬元遺產全部捐給國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劉公誠將家中的珠寶首飾和珍貴文物捐給政府,還動員妻子將她父親留下的14件家傳古董獻給國家,其中有的是一、二級文物,現珍藏于上海博物館。“文革”期間,劉公誠一家遭到嚴重迫害,他忍辱負重,不說出自己的共產黨員政治身份。直到1979年年底,劉瀾濤同志代表中央統戰部公開宣布他和沙千里、胡愈之等人的中共黨員身份,他的黨員身份才公之于世。劉公誠的兒子說,在此之前,他們只知道父親是去過延安的資本家。劉公誠曾兩次被評為國家機關優秀共產黨員,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曾先后當選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和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91年2月25日,劉公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當時《人民日報》發布的新華社消息稱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我國著名的水泥專家”。根據劉公誠的遺愿和家屬要求,喪事從簡,不舉行追悼會和遺體告別儀式,并捐獻遺體作病理研究。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劉公誠以其實際行動始終實踐其在改名時許下的“以公誠之心報效祖國”的莊嚴承諾。正如他在一篇日記中寫的:作為一個黨員,在對祖國和黨的事業這本賬上,只有支方沒有收方,我們不要做那種與黨講收支平衡的商販,而要做祖國的赤子,要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人民。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