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做企業為什么要讀書?(附書單)
近日,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董事長發表內部講話表示,中國建材集團18萬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讀一小時書,那我們這個公司真的會很厲害。他列舉了三個原因,其中一點是讀書可以培養人的精神,把心靜下來,認認真真地思考,做企業也同樣需要這種專注。
以下為詳細內容:
做企業為什么要讀書
宋志平
(2015年4月21日)
今天的讀書會非常成功。我來的時候在想一個問題,我為讀書會挑的這幾本書,不知道大家讀得怎么樣。聽了五位代表的演講,這個問題有了圓滿的答案。大家都認真地讀了,認真地想了,都很好地結合了企業和自身實際。一個企業到底有沒有后勁,關鍵看我們年輕的一代。年輕的一代能不能做成事情,關鍵看有沒有學習精神和基本素質。剛才,五位同志在臺上講得很好,值得大家學習,我聽了確實非常高興。而且,我想臺下可能有比他們講得更好的年輕人。
我們的干部員工不僅要能做,還得會講,要進行演講的培訓,今天只是這項培訓演練的開始。大家講的內容里也有對集團未來的暢想和思考。我也感受到了大家的期待、大家的愿望,尤其是年輕人的心聲。中國建材集團今天又到了一個新的歷史交匯口,面臨新的選擇。過去這十幾年間,我們在做大做強的路上把集團打造成了一家世界500強企業,但是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部署下,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中國建材集團到底該怎么走?到底該去向哪里?這是我經常想的問題。這次讀書會的幾本書是我推薦的,之所以選這幾本書,為的就是引發大家對于創新、轉型和改變的思考。我們必須改變自己,用創新適應環境的變化。今天的讀書會,如果大家能從各位演講中得到啟迪和收獲,達到深度交流和思想碰撞,讀書會的目的就達到了。
一、我的一些讀書心得
今天讀書會講到的這幾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讀。《之江新語》是習總書記當年在《浙江日報》發表的短文集,是他針對當時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發表的一些觀點和感想以及對干部的一些要求,感人至深,很值得大家認真學習。《大繁榮》這本書是關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第二次機器革命》,講的是指數級增長、數字化進步、組合式創新和智能化機器人給我們帶來的深遠影響。《從0到1》,講的是垂直性創新。這些書都非常好。去年我也給大家推薦過書,有杰弗里•薩克斯的《文明的代價》、施振榮的《微笑曲線》和稻盛和夫[微博]的《生存之道》,等等。
這一次讀書會,我本來還想給大家推薦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寫的《21世紀資本論》。這本書現在風靡全球,是一本最新、最時尚的經濟理論書,講的主要是大的經濟、社會關系,書中的觀點很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知道。《21世紀資本論》書很厚,法文版上千頁,英文版700多頁,中文版500多頁。但是中國經濟學家何帆寫了一本導讀本,把原著中的主要觀點全部歸納出來,讀起來就比較簡單了。其實,如果時間不允許,我們不一定非讀原著,讀一讀導讀本就夠了。大家都熟悉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核心是資本集中占有的不斷增加導致了資本主義的最終滅亡,也解釋了資本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皮凱蒂則是用了15年的時間,分析了300年的數據,他的一個基本觀點是,倒U型曲線失效了。當前中國大家最頭疼的是幾件事:產能過剩、兩極分化、腐敗現象。對于兩極分化的問題,諾貝爾獲獎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發明的倒U型曲線告訴我們,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公平度減小,收入差距拉大,但到達一定程度后,公平度又會增加,收入差距減少。上個世紀50年代前,西方主要國家收入差距很大,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20%的收入,50年代—80年代這段時間,隨著技術發展、職業經理人和中產階級的崛起,美國、歐洲、包括日本在內的西方國家,社會公平度增加了, 收入最高的1%的人占有收入降到6~12%。但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起,貧富差距又拉大了。當前在美國,前10%的人掌握了50%的財富,而前1%的人更掌握了20%的財富。美國現有制度只會讓富人更富,窮人更窮。關鍵是,他發現了,資本回報率超過了經濟的增長率。也就是說,資本收益會越來越多,這就形成不可逆的貧富差距,而且貧富差距會越來越大。這個結論大家聽了會比較悲觀,這個時代大家不是在“比能”了,而是在“比爹”——重要的是你的父母給了你多少財產,而你個人的努力很可能是無效的。比如,你個人在北京有20套房子,這是多少資本;如果僅靠個人努力,買一套房子恐怕也很難。比如,一個人有100畝開發用地,這可能是很多人加起來努力一生也無法達到的。所以,這本書大家又想讀,又害怕讀,讀了以后又很難過。不過,皮凱蒂也提出了解決方法,即收累進的資產稅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比較理想化了。馬克思、皮凱蒂他們都發現了資本的不平等占有問題,發現了貧富兩極分化帶來嚴重社會問題。讀完皮凱蒂的書確實讓人傷心,然而我也在想,其實這里面還有一個資本的使用權問題。舉個例子,一個資本家的花園價值10億美金,但我花10元錢也可以進去轉一圈,資本也被社會使用了,使用權社會化了。再舉個例子,一個資本家老太太很有錢,但是她的資本并不是堆放在銀行里,銀行給她支付利息,最終還是要把這筆錢放出去。也就是說,資本被社會所用了。一個人無論多么富有,他的資本都是被社會所使用,資本都在社會里流動著。雖然《21世紀資本論》研究的是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制度,但對我們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呢,就是要思考一些問題,激發創新的思維,做出一些自己的判斷。
說到創新,《大繁榮》這本書里講到,創新是社會的動力,以前熊彼特講的是,技術創新是社會的動力,《第二次機器革命》講的是技術是繁榮的動力,這是不同的觀點和角度。前不久有一個論壇專門提到,“你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什么?”科技部一位副部長給出的答案也是技術。確實,人類社會任何一次大的變革都是由技術引發的,如蒸汽機引發了工業化時代,計算機、互聯網引發了數字時代,但這些起初人們并未在意。像阿里巴巴[微博]推出的余額寶[微博],給大家帶來了便利,而且當天結息,利息高過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息的一倍,關鍵實現了普惠制。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央行[微博]行長周小川明確表示,互聯網金融業務是一個新事物,不會取締余額寶。可見,技術革命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在影響和改變著政府的決策,推動政府按照惠及大眾、并以大家接受的方式改變游戲規則,促進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通過讀書學習,個人的思考和認識都能與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在一起。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我從網上看到了兩組數字。一組數字是人均讀書量,以色列人均64本,猶太人是個喜歡讀書的民族,俄羅斯人均55本,俄羅斯也是個愛學習的民族,出了許多大作家,美國人均50本,我們國家不足5本,人均4.6本。第二組數字是世界500強企業家人均讀書量,通過問卷調查發現,日本企業家人均每年讀50本,中國只有0.5本,這個數字我認為不太準確。但這兩組數字至少說明了一個趨勢、一種現象,我們讀書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我們國家要借世界讀書日推動國民讀書。現在,全國各地都在開展讀書活動,集團舉辦讀書會活動,也是號召大家來讀書。現在都講對標,我們的人均讀書數量和發達國家的差距太大了,必須向人家學習,奮起直追。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人也要在讀書量上和讀書水平上有所建樹。有的老外很奇怪,他們說,中國人不讀書還能做得這么好,要讀點書會怎么樣呢?以這樣看來,國民更多的讀書將會更大地提升我國的綜合實力。
二、做企業為什么要讀書
這個題目有點大,我主要想講三點看法:
做企業需要我們讀書。做企業是個比較復雜的工作,也是個比較難的工作。做企業呢,不管你是管理企業的,還是搞技術、搞業務的,企業里的事情,一部分靠你的經驗、你的實踐,另一部分就是靠你的學習。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做企業不可能無師自通,完全憑經驗。要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要多學習,才能做好企業。認真讀書和勤奮工作,這兩個加在一起,這樣的干部就能夠進步很快。俗話講,士別三日刮目相看。這個“士”,就是指讀書學習的人。就企業管理而言,一部分歸結為技術層面,還有一部分歸結為藝術層面,無論是技術還是藝術,都需要去學習。學習多了靈感就出來了,就有藝術性了。不學習,沒知識,既不可能精通管理的技術,也不可能升華出管理的藝術。我們企業里的管理者,有的是讀者型的,有的是聽者型的,我主張大家做企業領導,既要是讀者型,自己讀得下去,讀得懂,愿意學習,又要是聽者型,人家給你講,你能聽得清楚。有的人只喜歡聽,不喜歡讀,有些報告連看都不看,愿意聽人說說;有的人呢,不愛聽,什么都要寫個東西給他看。我主張既讀又聽,讀用眼睛,聽用耳朵,人的五官都是有用的,不應偏廢。管理知識、技術知識、專業知識,這些都需要向書本學習。我們企業里,大凡認認真真讀書的人,都做得不錯。過去怕有書呆子,現在書呆子少了,現在的人們太靈活,不少人都不愿讀書了,我倒希望大家有那么一點“書呆子”精神。乘坐高鐵時就會發現,幾乎周圍每個人都在玩手機。當然,手機也是學習工具,上面有信息,也可上網看電子書。但我看到的是,大多數人是在玩游戲或收發短信,很少有人拿著一本書在看,這和日本新干線上人人捧本書看的情形形成很大反差。手機、IPAD,也是傳播書的一種方式,比如電子書,也是讀書的方式。網上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我們也要了解。但是,也要讀書,讀書能幫助我們構建起知識系統化的框架。上網學習,能幫我們最快獲得的信息,知道今天發生了什么事,有什么最新觀點,也是我們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但要把碎片的信息構成一個系統知識,還得靠書本完成。
培養專注精神需要我們讀書。讀書需要坐得住、靜得下心來。每個人如果一天能讀一小時書,這就不簡單。我指的不是學生,而是工作了的人。中國建材集團18萬人,如果平均每人每天讀一小時書,那我們這個公司真的會很厲害。讀書,容易把心靜下來,認認真真地思考。同樣,做企業也需要這種專注的精神,心氣浮躁、上躥下跳,是做不成事的。讀書的時候,會讓人保持安靜、淡定。這也是對人的訓練,陶冶人的情操、性格,鍛煉人的耐力、定力。這是做企業所需要的品質。讀書,是作風養成的一個好方式。
社會的快速發展需要我們讀書。書實際是用文字記載的知識、思想和邏輯,讀好書就等于能和偉人、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和企業家等優秀的人士對話,讀書也常能印證我們自己一些經驗和感受,我們有時常為一些書的觀點拍案叫絕,往往是因為它印證了自己潛意識中的觀點。現在社會變革、技術發展非常之快,新的知識、新的理論、新的技術都需要我們借助書本進行學習,很多東西,都要從一些新的書籍中學到,所謂“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不只是管理的新方法,包括技術的新理論、專業上的新知識,等等,這些都是我們要通過不斷讀書加以掌握的,尤其現在社會各方面變化這么快,更需要多讀一些不同領域的前衛和前沿的新書。
三、讀書對于個人成長的作用
讀書對于每個人的成長有什么作用呢?我想主要有四個方面:
讀書對于世界觀的養成非常重要。習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讀書已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方式。其實,讀書是人生的美德,是人生的幸福、人生的態度,也是人生修行的階梯,可以提升人的境界。讀書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讀書可以提高我們的綜合能力和工作能力。剛才我說,讀書的人,士別三日刮目相看,如果是不讀書的人、不學習的人,別說“三日”,就是“三年”,你再去看他,不僅沒變化,反而還落后了。讀書除了填充必要的知識外,也是對人進行的必要的邏輯訓練,能夠培養一個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書可以增加人的智商和情商。讀書可以訓練人的大腦。我們從小讀的《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這古代四大經典名著,如果能好好地讀一讀,不僅智商會提高,情商也會提高。這些書,對于人格的養成,對于智商、情商的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
讀書可以以文會友。通過讀書,結交一幫書友。這些年,有些朋友來看我,見了面,送本新書,我感到非常高興。昨天的一個討論會上,來了十幾位企業家,走的時候,我送給大家一人一本《我的企業觀》。華融董事長賴小民,寫了本新書《轉型大戰略》,也簽名送大家一人一本。這就叫“以文會友”,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變成文字去跟朋友分享交流。我記得在北新工作的時候,有一年去日本學習管理,想從日東紡公司購買礦棉和吸聲板技術,當時被日東紡董事會否決了。我放學后晚上出去做由山部長的工作,他是日東紡公司的重要決策人,很喜歡《三國演義》,我也喜歡,兩人就聊了起來,最后聊成了好朋友,后來他推動把技術賣給了我們。還有一次,我跟深圳市一位副市長談公務,他說最近很忙,賀敬之要來了,要搞一個朗誦會。這位市長是個文人,寫過電視劇,很喜歡賀敬之的詩。我問他喜歡哪一首,他說《西去列車的窗口》。我說,我也喜歡,我給你朗誦一段吧,“在九曲黃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車的窗口;是大西北一個平靜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時候。一站站燈火撲來,像流螢飛走;一重重山嶺閃過,似浪濤奔流……”朗誦完了以后,大家都很高興,有種知音的感覺。 有次去云南,省長說要朗誦《雷鋒之歌》,他是學文學的,東方語言系的,我先朗誦了一段,他接著又朗誦了一段。離別前他說,以前我打遍天下無敵手,今天碰到了宋志平,下一次我還要跟你對,我們也成了好朋友。多讀點書,以文會友,交的都是高質量、高素質的朋友,不是酒肉朋友。這也是對個人的一個幫助。
讀點什么書呢?幾方面的書。一是政治政策和社會發展方面的,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中國道路》、《21世紀資本論》、《文明的代價》等。二要讀一點經濟類和企業管理類的書,與做企業相關,剛才大家讀書講的創新類的書都是屬于這類的。大家要多讀一些與工作相關的行業、專業和業務的書,搞財務的,多看點財務、會計的書,搞計算機的,多讀些IT方面的書,每年讀幾本新書。三是讀一點有思想性的書,例如人物傳記之類的。像《亞科卡自傳》,多年來一直很受歡迎,中信出版社再版了,還是很暢銷。亞科卡是個有思想的企業家,他的思想、觀點有不少閃光點。亞科卡的人物傳記開始叫《反敗為勝》,后來改為《亞科卡自傳》。書的扉頁上寫著一句話:“我知道,世界上沒有不付代價的午餐,我知道家庭的溫暖對人的重要,我知道即使天崩地裂也要勇往直前,這就是美利堅精神”。這種精神,對于中國的企業家也很重要。這就是一種企業家精神,英雄主義的精神。最后我還主張讀一點文學類的書。管理大師德魯克有本書叫《旁觀者》,這是他認為自己寫得最好的一部書,是本回憶錄。在這本書中,他認為,對于管理者而言,兩種培訓最為重要:一個是短篇小說的寫作,另一個是詩歌賞析。短篇小說的寫作,是刻畫人的心理,反映的是對于人的理解。做企業的領導人,要會理解人,要理解到什么程度呢,要理解到能刻畫人的程度。詩歌賞析,是對情感的理解。我是喜歡詩歌的,如《再別康橋》、《雨巷》、《致橡樹》、《我愛這土地》,這些詩歌都有很深厚的情感。一個人如果喜歡詩歌,他的情感訓練就有了。朗誦詩歌要讓人眼淚嘩嘩直流才行,這就對感情有理解了。德魯克說,這些對管理者來說至關重要。對人不理解,對情感不理解,要做好管理,那是很難的。我們集團的人文環境是“三寬三力” ,其中“三寬”,就是強調對人的理解。我建議文學類、詩歌類的書,大家多看一看,詩歌沒有新舊之分,也不用讀那么多,挑選精彩的,放在書包里,空閑或出差時翻一翻,背幾首。你要在飛機上讀讀唐詩、宋詞,自己陶冶了情操,旁邊的人看到了也會很羨慕你的。有位老領導給我說,多背點古詩,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癥。
四、我是怎么讀書的
長期堅持。我從小喜歡讀書,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現在眼睛花了,讀幾頁就累了,就在屋里轉幾圈,再接著讀。大家要趁著年輕多讀書,書中知識會讓人受用終生的,如果老了,想讀都讀不了了,眼睛不允許了。我的床前有個塑料筐,里面放著我精選的二三十本書,過段時間等這些書看完了,再換一批書放進去,這些年塑料筐也換了好多個了。毛主席說過,讀馬列,堅持數年必有好處,強調的是讀書貴在堅持。但是堅持讀書,也不是讀不下去硬要讀,我發明了一種方法叫“混讀”,即這本讀累了讀那本,我認為不同書的內容占用大腦不同部位,例如,讀管理累了可以讀讀文學,讀經濟累了可讀讀歷史,當然實在累了也可聽聽音樂、干點家務,想讀了再讀,但讀書一定要堅持下去,要逐漸培養讀書興趣,把興趣培養出來了就愛上讀書了。有人閑余時喜歡打牌,那也是因為產生了興趣。如果有了讀書的興趣,可能就不只想著打牌,而是想抓緊時間讀書了。習總書記插隊時,為找歌德的《浮士德》,走了好幾十里路才借到。那個時候,看書只能借。記得1966年-1976年,也就是從文革到我上大學前這十年間,那時候書店里書很少,但我卻沒少讀書,都是從民間去找,大家互相之間借著讀,許多名著都是那個階段讀的,找來的書大都舊舊的,每頁紙都被翻得卷卷的。
學以致用。參加工作了以后,讀的書大多跟工作相關,能指導工作。讀書對我來講常起到“引發劑”的作用,書中一些重要觀點我都會舉一反三地思考,也常和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聯系起來思考。其實書中的觀點不一定都正確,但可以讓你聯想,或許你會得出截然相反的觀點,也是很重要的收獲。這些年我無論做什么事,都會先讀些相關的書,看看前人有什么建樹。比如,2005年中國建材集團搞董事會試點,當時我找來了美國人寫的《公司治理》和《魚從頭爛》兩本書認真研讀,結合企業自身實際寫了兩篇文章,一篇是《做積極的董事長》,另一篇是《董事會的本質》,這兩篇文章對于國企董事會運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即使到今天,我的這兩篇文章仍徝得大家參考。再比如,2009年我去國藥集團做董事長,那年“十一”國慶節放長假,我居然憋在家里用七天時間讀了醫藥方面的八本書,在腦子里建立起醫藥行業的框架。正因為如此,在國藥工作五年間,沒有人把我當外行。讀書要讀好書,有選擇地讀,做到學以致用。現在市面上的書有很多,大家形容為書海,找本好書就像大海里撈針,如管理方面常常十年左右才會有本出類拔萃的書。這些年我出差,尤其是去香港、臺灣、新加坡時,都要去書店待上半天,每次去挑幾本好書。書不是都值得讀,有不少槍手寫了很多書,一點可讀性也沒有,還耗費時間和精力。但是比較精彩的書一定要讀,比如《從0到1》、《第二次機器革命》,這些熱銷書都是不錯的,既結合實際,寫得又非常好。我常想,所謂好書,應是讓你心頭一震,眼前一亮,一定是回答了你心中的最想回答的問題,讓你有如獲至寶旳感覺,恨不得立即翻讀,讀起來愛不釋手,讀完后還要珍藏起來。記得過去有人說一生里要“吸好煙,喝好酒,讀好書”,之于我是一生里只讀了不少好書,煙是不沾的,酒量很差基本上不喝,我還保存一些好書,內容很好但不是眼前工作急需,我想退休后再細細的讀。讀書是一件對人終生有益的事,人的一生真的要活到老、學到老、讀到老。
擠時間讀。上班時間很忙,不能上班時間讀書。我說“把時間用在學習上”,是指業余時間、下了班以后多看書,睡覺之前、早上起床或是出差的時候、在飛機上,利用點點滴滴的時間來讀書,日積月累,擠時間去讀書。我現在除工作外業余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每天早飯時上網看新聞,中午午休時看郵件和資料,晚飯散步后讀兩個小時左右的書,睡前再閱覽一遍當天的報紙。我也訂了幾本高端雜志,都會在出差時帶著在飛機或火車上讀。周末和節假日一般安排寫作,寫作過程中也要大量讀書參考,常常邊寫、邊思、邊讀,這些年我先后出版的幾本管理書籍都是利用節假日完成的。
講究方法。要學會讀書,懂得精讀和泛讀。有的人讀完后,書中內容能講得非常清楚,作者想表達什么都能說得很清晰。有的人看了半天,也說不清楚。要提高讀書的質量。怎么讀呢?書,尤其是西方作者的書,一本書里總有那么幾個觀點,剩下的都是求證過程。西方人認為證明很重要,他們會在書中呈現大量的圖表和數字。但關鍵的觀點就那么幾句話。我們如果沒有大量的時間,只要知道書中的主要觀點、重要內容就可以了,不必每頁都去看,要學會瀏覽,把握重點,懂得取舍。
當前電子書、網絡發展得很快,但不管什么形式,都是書,電子書和紙質書各有優勢,很難互相替代,可以互為補充。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寫到,現代化為什么會這么快呢?他認為,企業的設立,工廠和組織使人迅速現代化,工廠是人現代化的基礎,把人從農耕社會解放出來。還有一個是電視,電視也是現代化傳播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美國街頭發生的一樁事情,英國人可能會第一時間通過電視知曉。電視傳播的速度很快,大家知道信息的時間都差不多。現在,網絡速度更快了,手機成了移動終端。讀書有了新的工具。所以,我們要把電子書和紙質書結合起來使用學習。總之,通過讀書,要獲取信息,獲取知識,獲取思想,這些對于每一個現代人來說都是必需的,也是做企業所需要的。
(根據2015年4月21日在中國建材集團讀書會上的講話錄音整理)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