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水泥崔星太:2016年水泥需求或穩中有升 | 年度人物系列訪談三
水泥產業走過了艱辛的2015年,對2016年以及未來的水泥產業發展怎么看?水泥地理拜訪了中聯水泥崔星太董事長。
2015年:最后兩月市場太差再度拉大全年需求下降幅度
2015年的前11個月水泥產量下降5.1%,估計全年下降幅度在-6%,甚至-6%以上。主要是因為最后兩月市場太差,再度拉低全年需求預期。
2016年:水泥需求應持平或略高于2015年
關于2016年需求,崔總認為應有可能持平2015年,甚至可能會略好,低于2015年的概率現在認為還不高。過往主要從與水泥需求緊密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分析,但每萬元固定資產投資耗水泥量在降低,而這個降低規律還未能夠有可以參考的數據可以衡量。因此,崔總認為,企業內部從水泥消費途徑分析未來的水泥需求更為實際。水泥需求主要來自于四大部分,農村市場、城市建設、房地產、國家重點工程,分別判斷這四個部分:
首先,農村建設。中國現階段的農村建設相對穩定,和經濟發展關系不大。從中聯水泥的銷售結構看,盡管2015年整體銷量下降,但32.5的銷量同比仍然呈現增長,主要原因是2015年年初,崔總在集團會議上就判斷當年的重點工程上的慢,轉向全力抓農村市場。
其次,城市建設。2015年的城市建設還有一定量,主要是此前2013年、2014年的尾巴,但隨著這批建設的逐漸的完工,地方政府不投放新資金,僅個別地區通過PPP有所動作,因此2016年城市建設力度不會比2015年有太大增加。
再次,房地產。國家提出的“去庫存”為房地產帶來的方向,但以目前的庫存情況,消化或需要幾年,消化完了才會啟動新的項目,因此2016年房地產對水泥的需求不會比2015年有長進。
最后,重點工程。這是2016年需求的主要支撐點和依賴點。2014年底到2015年積攢眾多項目,現在才開始真正啟動,2016年多多少少會有所增長。
綜合這四條曲線總體判斷,2016年需求應持平2015年,還或有所向上。唯一的考量在于城市建設和房地產能否是持平的,若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繼續下降,可能總體就是平的;若這兩塊持平2015年,在農村和重點工程的支撐下,2016年的水泥需求應高于2015年。
區域分化:水泥需求結構不同決定區域走勢不同
西北、東北底子很薄,主要靠國家重點工程拉動,特別是西北(包括內蒙古)地域廣闊、人煙稀少,相對來講,修建一條鐵路對其人均水泥需求的拉動力量非常大,要遠高于南部地區,因此國家對重點工程的拉動力度對區域內的水泥需求影響非常大。
而經濟發達區,重點工程對水泥需求占比要小于北部地區,但自身的建設基礎比較扎實:城鎮建設,主要看地方政府資金實力,華東、華南地區的政府相對有錢,城鎮建設的力度就算下降,幅度也不會太大;農村建設,不僅跟區域內的富裕程度有關,還跟人口有很強關系。因此華東、華南地區較為富裕,有城市、農村托底,基礎比較扎實。
近年來,華北、東北地區的水泥需求已不只是平臺期,而是呈階梯式下滑,2016年北方是否見底,南部能不能繼續穩住,這是水泥地理在與各方探討中都較為關注的問題。崔總認為:北方地區的水泥需求在前期已經跌到底部,再往下跌的空間不大,而國家已在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出臺政策,盡管實際執行時會打折扣,但也在慢慢開始,且北方項目比南方多,中聯水泥區域內的河北、山東、河南,有好幾條都在中標。因此北方地區在2016年或能夠止跌,除內蒙、新疆,其他地區還應該略有點回升;相對來講,華中穩中有升;反而南方區域水泥需求或表現平平。
長期:5~8年的“平臺期”后,將逐漸下滑至2050年進入“平穩期”
談及中國水泥工業,崔總說,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應當思考更長遠的發展,甚至是到2050年的發展。
2011年時,崔總就曾預測幾年后的水泥需求走勢,提出中國水泥需求在25~26億噸左右到達頂峰,時間在2015年~2016年前后,現在看來當時的判斷基本上是準確的。對于今后的水泥需求,崔總翻開一直隨身攜帶的記事本,指著里面密密麻麻的數據,告訴我們,“我還是堅持過去觀點,2015年~2025年這10年間,前5~8年,需求總量大概在20~25億噸之間,再往上概率不大,這期間是21億噸還是23億噸的波動都是正常,整體呈鋸齒走勢,也就是所說的需求平臺期。隨后可能會開始往下走。”
崔總說,這個下降走勢可能要到2050年。正如最早鄧小平同志所預測的,中國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國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至少還需要30多年時間,“不能光看城市的發展,還看中國農村的發展空間。”到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時,水泥需求就基本平穩了。
但由于國內外建設對水泥的消費習慣、結構完全不一樣,每個國家在水泥需求進入平穩階段時的人均水泥需求值也會存在差異。國外成熟國家大約在300~400公斤/人,臺灣在500公斤/人左右,中國大陸即使進入平穩后,也會有600公斤/人。
這當中有個變量,中國第一批改革開放以后最開始建設的那些房地產到底有多少面積?比如國家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深圳建的一些房子,到2020年就有50年了,可能陸陸續續就要拆了,或許會帶來新一輪的增長。
“供給側改革”中的水泥產業:化解產能過剩、提高集中度
前幾年中國的水泥產業資產回報率達到30~50%,一年盈利甚至1000多個億,”崔總開玩笑打比喻說,“這種回報率全世界只有販毒可以達到,開賭場都不行。全世界的工業產業,有5%的回報就不錯了,能夠做到7~8%就已是制造業里非常好的。基金投資也就11~12%回報率,并且帶了很多投機因素。”水泥行業按10%的回報率,一噸盈利15元/噸就很可觀,再多不符合經濟規律,也長久不了。
水泥產業在2015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但崔總認為接下來的水泥產業仍舊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水泥在建設中的可替代性很小,從誕生至今沿用了200年,再往后50年應該也不會出現替代產品,水泥產業會是一個長續存在的產業。盡管在世界水泥工業發展之路中,有很多企業被淘汰、被出局,但拉法基之類的國際建材巨頭,這些年下來仍舊每年都賺錢。
而中央近期的“供給側改革”中,提到了化解產能過剩,降低企業稅收,解決1億農村人口轉非問題,并且落實到了具體部門,要求這幾條必須在2016年年初拿出方案。在這種背景中,崔總認為中國水泥產業應重點關注兩個問題:
一是,要從根本上解決產能過剩。
市場經濟就是過剩經濟,全世界發達國家都是過剩經濟中走過來的,但自我調整非常好,價格不大幅下跌。但中國市場體制還不夠健全,競爭仍然無序,必須靠政府硬性的限產,比如每個月按產量限定用電量,限定煤炭開采量等。由于水泥需求有很強的季節性,需留存比年需求量多15%的產能富余量。但從目前中國水泥產能看,仍然要削減20~25%。采取什么辦法削減?平均消減的“一刀切”顯然不太可行。可以采取分配指標制,產能缺的省不用消,多余指標還可以賣;產能多的省,自己消化,不愿意關,就買其他省的指標,舉個例子,比如安徽熟料基數大,水泥輸出到長三角區,可以從江蘇買指標。
二是,要提高集中度。
現在中國前10水泥集團熟料產能占比52%,如果不含中建材,集中度就剩下37%。2005年到2015年,全國集中度提高了25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建材貢獻了15個百分點。崔總說,目前全國大約1700條線、1270家工廠,核算下來約570家集團或企業。從市場維護來說,5000 萬噸以下的水泥消費小省,原則上不能超過5家;5000萬噸以上的水泥消費大省,原則不能超過8家。如此整合后,剩余200家以內的水泥集團和企業,市場就容易有序了。
現有企業可以并入大集團,或者幾家優勢企業重新組集團,國家給予支持。但政策要有連續性,可以把之前發布的重點支持60家水泥集團重新捋一下,發展不錯的作為重點種子。并結合混合所有制改造,設置產業轉型升級基金,對民企也給予支持,提供并購貸款,為并購企業、被并購企業在稅收方面給予切實的支持。
關鍵在于讓誰留、誰走。崔總舉例子說,一個屋里10個人,每天就供應8個饅頭,大家都吃,都餓不死但都吃不飽如果現在要打,可能需要打死幾個,而且可能要打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才會出局。那為什么不現在就談判,尋找一個最好的補貼平衡,商量好哪些人留,愿意出局的人給予補貼。這樣不需要通過血腥的市場競爭,也減少了銀行的呆壞賬等不良社會影響。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