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去產能進入深水區 共識和爭議并存
怎么去產能,去誰的產能,討論越來越多。
近期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京津冀協同發展研究中心組織院內外專家學者完成的《河北藍皮書:京津冀協同發展報告(2017)》指出,去產能涉及企業、相關職工及當地政府等多重主體的利益,隨著化解手段的空間收窄、難度加大,不同主體對去產能的認識既有不同看法,也有共識。異議之處主要表現在對于“去多少”、“去誰的”、“怎么去”等問題,政府和企業認識不一致。
以鋼鐵為例,中央目標是5年壓減1億-1.5億噸產能,而企業則認為全國粗鋼產能只過剩6600萬噸;中央文件明確要求產能規模較大地區主動承擔更多壓減任務,但企業更認同以標準而非攤派壓減產能。
政府主張行政和市場相結合手段推進去產能,而調研數據顯示有66.7%的企業認為去產能應隨市場自行選擇。能夠達成共識的一個是都認可產能存在過剩且化解過剩產能有助于恢復市場供求平衡,對產業長期發展有利;另一個是都認可河北省已經到了轉型升級創新的關鍵時間節點。
21世紀經濟報道了解到,目前河北和全國一樣,去產能采取的是行政手段,就是國家確定全年目標后分到各個省,各個省再分到各個市。但是很多企業生產的爐子屬于合法的正在生產的,但是因為被納入到去產能行列,因為不得不被拆除。比如我的鋼鐵網數據顯示,2016年8-11月,河北要去除的1647萬噸煉鐵產能中,當時正在生產的產能有1180萬噸,而且盈利狀況不錯。
2017年全國去產能的目標仍在制定之中,由于今年去產能目標將加大,更多的正在生產的高爐有望被拆除,因為目前鋼鐵價格較高,更多的企業抵觸情緒比較大。
上述藍皮書指出,當前河北省去產能已進入深水區,化解工作也是挑戰與機遇共存。
從提高單一標準淘汰落后產能到全面實施高于國家標準的環保、能耗、水耗等六類地方標準倒逼過剩產能退出,這種變化一方面顯示出河北省去產能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也隱含著以提高標準作為化解過剩產能的手段其邊際效用正日益遞減。
存在的挑戰主要指現有去產能的方式手段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瓶頸”或“天花板”,未來發揮作用的空間日益受限,比如去產能標準無法罔顧現有經濟技術條件無限提高,國際貿易摩擦日益激烈使去產能國際之路遇阻,受困于債務危機、涉法涉訴、投資主體轉換、地方利益牽絆等問題,企業兼并重組進度較慢甚至停滯不前。
存在的機遇則表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結構轉型持續加快,以鋼鐵產業為例,2016年1-4月,以冷軋薄板、鍍層板為代表的高附加值產品產量增速較快,分別增長22.1%和18%;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全面深化新階段,為河北省去產能提供了新動力,截至目前全省承接北京轉移產業達6300項,技術合同上千億元;第三次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在河北的召開為拓展河北省優勢產能國際合作提供了重大機遇。
此前,在2015年第十一屆藍廳論壇上,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在致辭中明確指出,河北省鋼鐵行業經過兩年多的努力,落后產能已全部淘汰完畢。隨著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深入推進,河北省去產能工作已經進入攻堅期。但由于所面臨的經濟環境日益復雜,無形之中加大了河北省去產能的難度。
從積極因素來看,河北省經濟增長速度企穩略升,結構調整正向效應持續顯現。2016年上半年全省經濟同比增長6.6%,累計增速連續5個季度保持在6.5%以上,全省實現生產總值1446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6.6%,增速同比持平,比第一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分產業看,截至上半年全省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25.3%,超過鋼鐵工業0.1個百分點,首次成為全省工業第一支柱產業。
從不利因素來看,當前經濟走勢莫測難辨,理論界和決策層面都沒有對經濟運行L形走勢的落腳點和著力點給出明確指向,潛在與現實經濟增速之間的關系高低難定,使得結構問題和總量問題相互交織,政策制定要在結構改革與宏觀需求管理之間進行權衡。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