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毅看2015年水泥:需求方、供需方雙博弈
2015年水泥市場即將啟動,但市場走向究竟會如何?筆者自2012年就開始主要關注需求對市場的影響,2012、2014年水泥需求增速的下滑速度已在加快。對2015年市場,盡管眾說不一,但水泥需求進入“新常態”、“平臺期”的說法已基本得到認同。而從構成因素上分析,房地產和基建是影響水泥需求的主要因素,本文筆者以此為根據,對2015年的走勢給出了三組關鍵數據和三個關鍵時點,以供共同跟蹤判斷。
固投中,基建投資占比要高于房投占比
房地產、基建投資是構成水泥需求的兩大重要因素,直接影響水泥的需求。筆者從國家統計局定期發布的這兩組數據,看其走勢變化:
近幾年房地產、基建投資額均持續增長,兩項投資合計占固定資產40%左右。但兩者的增長力度不同:
2008年的4萬億投資中,基建是主要力量,房地產投資占固投比重就已略有下滑。但隨著建設完成,基建投資增速在 2011年最低,僅為3.3%,此消彼長,房投占比略有提升,為20.4%。
2012年的4萬億2.0版,基建投資再度趨強,增速均為兩位增長,占比開始拉升;而房地產投資受國家調控政策影響發生了明顯變化,增速放緩,2012年房地產增速較2011年大幅下滑11個百分點;2013年回調3個百分點;2014年再度下挫9個百分點。
至2014年,基建投資占比(22.3%)高出房地產(18.9%)3個百分點。
房地產對水泥需求的影響要大于基建
在水泥需求中,基建的影響大,還是房地產的影響大?分析近幾年的水泥產量(全國產量可基本視為需求)、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和基本建設投資三個指標的增速走勢:
從三者走勢圖中,我們看出水泥需求的增速在兩者之間。而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在2014年和2012年為負增長,這意味著將減少對水泥的用量。盡管這時期基礎建設投資增速還在高位持續增長,但難抵新開工面積的縮量,水泥需求增速也出現下滑,特別是2014年基建增速微放緩,但房地產新開工大幅負增長,2014年水泥產量增長1.8%,為近10年來新低。
且從分布區域和產業鏈而言,房地產的產業鏈廣,涉及地區廣,對水泥需求是整個面上的影響,而基建一般是個單點,對水泥需求是小范圍影響。因此房地產對水泥用量的影響要大,2014年全國兩次季節性旺季都表現不旺。
2015年,基建、房投的定調如何?
從房地產銷售面積、新開工面積、土地購置面積這3組數據看出,房地產基本面在2014年沒有向好的方向反轉,在下行之中,均為負增長,這將對2015年特別是上半年的水泥需求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對水泥需求而言,基建是否能夠彌補房地產影響,房地產何時止跌甚至反彈,這兩個重要因素是都啟動、還是只啟動一個、或是都不啟動,將是影響今年水泥市場判斷的主要看點。
2014年四季度,國家發改委就曾密集批復數千億的基建投資項目,被市場解讀為穩增長前兆。2014年12月初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確定了2015年區域經濟發展路線圖,重點推進“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主要是針對該區域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城鎮化建設等方面的需求,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2015年3月5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各項數據顯示,棚改、鐵路、水利等投資多箭齊發,并重點向中西部地區傾斜,使巨大的內需得到更多釋放,并再次深化推進三大戰略區域建設:把“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結合起來,加強新亞歐大陸橋、陸??诎吨c建設;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有序開工黃金水道治理、沿江碼頭口岸等重大項目,構筑綜合立體大通道,建設產業轉移示范區,引導產業由東向西梯度轉移;加強中西部重點開發區建設,深化泛珠等區域合作。
因此基建投資將成為國家穩定經濟的主要手段,無疑會減緩房地產對水泥需求的壓力。而在高層的推動下,目前部分項目已經催生落地。例如,首都新機場就是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中第一個落地的項目。
相較而言,在各個官方渠道中對房地產這個敏感話題并未提及具體調控目標,但中國人民銀行在2014年11月22日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2015年2月5日下調存款準備金率,2015 2015年3月1日起再次下調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降息、降準頻繁、接連調整,對房地產是利好消息。
但房地產是否會轉暖,下半年才會看出,這也是大家所期待的。若發生,加上國家基礎設施項目的逐步投入,下半年的市場會走出谷底應可期。
當前水泥價格已到底部,積攢反彈力量
從歷年價格表現看,2010年末國家限電作用于2011年,水泥價格飆升,2012年價格受2014年影響價格再度下挫,跌破2013年底部,產業自救,淡季限產減緩供需矛盾。2014年價格為347元/噸,已是自2008年的歷史低位,而進入2015年的前3個半月,是市場淡季,價格低位運行,也是歷年同期的最低位,價格低位運行積攢了反彈的力量,對水泥企業而言,部分企業已在積極推進,只是正在等待市場從傳統淡季走出、開始啟動的“東風”。
相比同樣受經濟建設影響大的煤炭,在2011年4萬億效應進入尾聲時應聲而落,一路走低,幾年間價格“腰斬”。而水泥價格基本保持平穩,波動幅度并不大。過去“一噸煤炭可以買兩噸水泥”被打破,煤炭和水泥的價格在逐漸趨近,已基本相當。
煤炭是水泥制造的最大成本,成本的降低也是水泥價格下滑的一個主要原因。但水泥下滑的速度要明顯緩于煤炭,也因此對水泥產業的效益產生利好。
供需關系,倒逼產業升級再次啟動
我們以熟料產能(視為供給)和水泥產量(視為需求)增速,看近幾年的供需關系變化:2013年供給增速小于需求增速,但至2014年供需關系再次走反,新增產能超過當年市場需求增長。而據水泥地理不完全統計掌握,目前仍舊在建的熟料產能保守估計在7,000萬噸以上,較此前年份增速有所放緩,但2015年水泥需求應在去年基礎上增長±3%左右,這就意味需求的增長仍弱于新增產能的增長。
市場供需關系是生產廠家供給與需求間的較量,水泥產業的這場較量已經開始,關鍵在于把握水泥需求的升降彈性和水泥產量控制力度間的平衡點。而相較由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決定的需求,水泥的供給端相對可控,是通過產業內部的力量可以努力實現的。而這種對供給端的控制,不僅僅體現在單純控制產能發揮率,而且體現在對現有產能的再次整合、升級上。過去十年,水泥產業第一輪結構調整已基本完成,隨著新一屆政府在經濟轉型中對環保資源、能源、環保要求的提高,環保成本、人力成本等大幅增加,水泥需求進入“平臺期”,倒逼產業升級:
一方面,將把一部分本不應該做水泥的、但已進入的企業,通過技術改造規范化、標準化,納入到大的集團管理中來,通過大企業集團的力量有效地進行市場整合。水泥地理根據發布年報等數據統計,在2013年底,前10大水泥集團的生產集中度(即水泥產量比重)已達36%,超過“十二五”規劃的35%的目標,較2009年提高14.3個百分點,水泥產業的整合推進超預期。大企業集團對市場控制能力提升,市場抗風險能力的加強。
另一方面,在市場好的時候,順風進來,但工藝設計不完整、沒有礦山資源、不具備管理能力、投機型的新型干法生產線也將退出市場。據水泥地理的不完全統計中,就已有125條新型干法生產線關停,合計約5000萬噸熟料產能。
2015年水泥市場的三大關鍵數據和三大關鍵時點
水泥市場有區域性特點,2011年全國水泥南(華東、中南、西南)北(華北、東北、西北)區域市場走勢分化愈發明顯;2014年南部區域水泥產量18.80億噸,北部5.97億噸,南部占到了3/4強,增速4.8%,高出全國3個百分點,北部從2013年的11.1%下降到負增長4.0%,跳水15個百分點。“南強北弱”的基本局面在2015年難有根本改變,關注增速是否能夠企穩。
而跟蹤2015年的走勢,筆者認為三組數據和三個關鍵時間點最為關鍵:
三組數據:
——供給,企業對供給的控制會好于往年,但是否能夠持續是問題所在;
——基建投資,在2014年的基礎上還會有一定增長,關鍵是能否抵消房地產下行空間;
——房地產投資,最不確定,2014年的市場消化并沒有終止跡象,而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的降息和降準是否有助于房地產回暖,什么時點回暖?
三個時間點:
——3月底4月初。往年市場在2月份開始陸續啟動,但今年受春節晚、兩會等影響,時點拖后,關注在隨后第一輪傳統市場小旺季的啟動點和啟動力度。
——6月份。往年基建基本在三季度,由于基建審批在2014年四季度就已開始加快,6月份看項目能夠資金到位、陸續開工;而市場能否啟動關鍵在于房地產,若各項增速能夠止跌企穩,無疑對全年市場的推力加碼。兩者都啟動,那么我們可以期待2013年的行情重現,若僅一者啟動,今年市場走勢或持平。
——四季度。2015年是“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在上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后一年2010年國家限電帶來當年的價格攀升。若今年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皆弱,除非發生2010年4季度節能減排小概率事件,不然,2015年會是一個市場疲軟的一年。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