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供給側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
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補短板行動計劃(2016-2018年)
為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我省補短板工作,根據《廣東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2016-2018年)》,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要求與工作目標
(一)總體要求。
按照中央關于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的部署,提高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圍繞薄弱環節,加快水電氣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城市地下管網、城際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利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等建設,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全力提升人力資本素質,使勞動者更好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力爭用三年時間,投資11500多億元,實施18項重大工程,使我省農村電網、供水、道路等設施得到明顯改善,粵東西北地區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率、天然氣氣化率、移動寬帶普及率等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全省信息、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城市地下管網、交通互聯互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保障能力達到全國領先水平,人才供給體系與創新發展相適應,基本建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新型城鎮化相協調、與新供給體系相匹配,布局科學、覆蓋全面、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軟硬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二)工作目標。
1.農村配電網“卡脖子”、“低電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到2018年底,鄉村地區戶均配變容量達到2千伏安/戶,粵東西北農村地區用戶電壓合格率從2015年的98%提高到98.6%以上,供電可靠性大幅提高,電壓合格率及戶均配變容量提前兩年達到國家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要求。
2.天然氣主干管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到2018年底,省天然氣主干管網拓展到粵東粵西地區,實現全省覆蓋,使全省城鎮居民天然氣氣化率從2015年的26%提高到35%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3.信息基礎設施與“互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發展需要相適應。到2018年底,全省光纖入戶率從2015年的38.9%提升至75%,達到全國領先水平;粵東西北地區寬帶接入用戶數占全省寬帶接入用戶數比例達到43%,移動寬帶普及率從2015年的44.2%提高到65%,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4.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體系進一步健全。到2018年底,全省建成集中式充換電站約500座,分散式充電樁約30萬個,滿足全省約15萬輛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形成布點合理、標準統一的充電基礎設施網絡。
5.城市綜合管廊系統逐步建立。到2018年底,全省基本建成城市排水防澇信息化管控平臺;城市建成區16%以上面積降雨就地消納和處理率不低于56%,城市新區硬化地面可滲透地面面積不低于32%;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明顯提升。
6.交通基礎設施基本實現互聯互通、便捷暢通。到2018年底,高速公路新增通車里程2363公里,新增出省通道6條;高快速鐵路新增運營里程265公里,運營里程約達1625公里;珠三角城際鐵路新增運營里程350公里,運營里程約達495公里;基本建成適應大型船舶需要的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和江海聯運、輻射周邊的內河航道體系;普通公路顯著改善,基本實現行政村100%通客車。
7.水利綜合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到2018年底,山區五市主要鄉鎮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全省萬畝以上海堤達標率從2015年的45%提高到60%;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從2015年的70%提高到76%;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從2015年的83.4%提高到9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2015年的0.48提高到0.497。
8.環境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加大。到2017年底,廣州、深圳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地級市建成區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到2018年底,全省劣Ⅴ類水體斷面比例有所下降;粵東西北地區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從2015年的85.5%提高到90%以上,90%以上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市區、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從2015年的87%、73%提高到95%、85%以上,鄉鎮一級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9.人力資本素質全面提升。到2018年底,全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覆蓋率從2015年的29%提高到85%以上,全部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2015年的33%提高到46%左右。2016-2018年期間,年均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至630萬人次。
二、重點任務與政策措施
(一)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全面提升農村配電網供電能力。
開展農村地區“低電壓”治理,建立“低電壓”治理綠色通道,對低電壓問題建立檔案并實行銷號管理,2017年前淘汰S9(1997年前投運)及以下型號高損耗變壓器。加強貧困地區農村電網改造升級,落實電網精準扶貧工作要求,保障農村地區分布式電源,特別是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的接入和消納。2016-2018年,全省農村電網建設改造投資200億元,有效解決農村配電網電壓不達標問題。(廣東電網公司,省發展改革委、財政廳、農業廳、扶貧辦,相關地級以上市政府,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
(二)推進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提高供氣保障能力。
加快陽江、汕頭、廣州南沙等天然氣調峰和儲備設施建設,推進中石化新粵浙管道廣東段、廣西液化天然氣(LNG)項目廣東支線、西氣東輸三線粵閩支干線、粵東粵西液化天然氣(LNG)等氣源工程。啟動粵東、粵西地區天然氣主干管網建設。進一步完善珠三角城鎮燃氣管網,拓展粵東西北城市燃氣管網,擴大城市燃氣管道覆蓋范圍。2016-2018年,投資600億元,新增天然氣主干管網約1000公里,建成3000公里,天然氣供應能力增加100億立方米/年,形成多通道、多主體、多氣源的供氣格局。(省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海洋漁業局,相關地級以上市政府,省天然氣管網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
(三)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全國信息化先導區。
1.加快推進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等無線寬帶網絡建設。實施《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推進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4G及無線寬帶城市建設工程、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絡、超高速無線局域網等項目。加快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研發,推動超高速無線局域網技術在軌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交通沿線的規模化部署與應用,推廣在原中央蘇區農村地區應用。加大對粵東西北地區寬帶網絡建設的投資力度。2016-2018年,全省新建公眾移動通信基站35.6萬個,新建基站站址3.9萬個。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絡熱點新增1.3萬個,無線訪問接入點(AP)新增20.1萬個,基本實現主要公共區域無線局域網絡信號全覆蓋。(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新聞出版廣電局、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財政廳、住房城鄉建設廳、交通運輸廳,省通信管理局)
2.大力推進光纖到戶。提升光纜網絡覆蓋密度和網間帶寬,按照優化架構、提升容量、調整接入、廣泛覆蓋的原則,建設珠三角光纜網、粵東西北骨干光纜環。實施村村通光纖工程,引導電信運營企業在全省所有行政村建立通信機房和光纜接入節點。2016-2018年,投資400億元,新建光纜長度24.4萬公里、光纖端口2538萬個,新增光纖接入用戶1439萬戶,構建“一網三環”全省大容量骨干光纜網。(省經濟和信息化委、新聞出版廣電局、發展改革委,省通信管理局)
(四)加快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布局合理、科學高效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
1.制定充電基礎設施發展規劃。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加快推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的政策措施,統籌編制全省及各地市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規劃。各市要將充換電設施建設和配套電網建設改造納入城鄉規劃,新建住宅停車位全部建設充電設施或預留接口;新建城市公共停車場及公共建筑類項目按不低于停車位總數的一定比例配建充換電樁或預留接口,其中廣州和深圳市不低于30%,珠三角地區其他城市不低于20%,粵東西北地區不低于10%.制定出臺充電設施標準,實現充電標準統一規范。(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質監局,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
2.加快推進充電設施建設。組織推進公交、環衛等公共服務領域充電設施建設和大型商場、文體場館等城市公共充電設施建設。支持用戶居住地建設充電設施,鼓勵開展專業化服務與自行充電相結合的充電設施網絡建設。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服務區和加油站建設充電樁,加快構建城際快速充電網絡。積極組織具備條件的黨政機關、公共機構和企事業單位建設內部充電基礎設施。大力推動公交電動化,到2018年底,全省新能源公交車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車比例超58%,其中純電動公交車占比超46%,基本實現純電動公交車的規模化、商業化運營。2016-2018年,投資608億元,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310座、分散式充電樁28萬個,加快形成多層次的電動汽車充換電服務體系。(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委、住房城鄉建設廳、國土資源廳、交通運輸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廣東電網公司、廣州供電局、深圳供電局)
(五)推進城市地下管網建設,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
制訂出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實施方案,以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為重點,新建主干道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舊城區結合“三舊”及棚戶區改造、道路改擴建、河道治理、地下空間開發及地鐵建設等積極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投資200億元,建設綜合管廊約350公里,其中珠三角9市建設約200公里,粵東西北地區建設約150公里,形成因地制宜、集約高效的綜合管廊系統。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對雨水徑流進行控制與資源化利用,修復城市生態水系,大力提升城市建成區降雨就地消納和城市新區硬化路面可滲透水平,推進排水管網系統、防澇系統和海綿城市建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六)完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基本建成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1.加快高速公路建設。進一步優化完善高速公路網絡,全面推進高速公路外通內聯工程、省內干線工程、區內聯網和疏港工程,加快實施高速公路擁堵路段改擴建工程,打通斷頭路,消除交通瓶頸路段。2016年開工建設羅定至信宜(省界)高速、玉林(省界)至湛江高速等2個出省通道;建成廣佛肇高速大旺至封開段,新增1條通往廣西的出省通道。2017年新開工臨武(省界)至連州高速、連山至賀州(省界)高速等2個出省通道;建成寧莞高速路粵閩界至潮州古巷段、武深高速粵湘界至韶贛高速段、港珠澳大橋(通香港、澳門)等出省通道。2018年建成深圳東部過境高速公路,新增1條通往香港的出省通道。2016-2018年,投資2750億元,新增通車里程2363公里,全省開通26條出省通道,實現與周邊省份及港澳地區便捷通達。(省交通運輸廳、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快高快速鐵路和城際鐵路建設。重點推進珠三角經粵東西北至周邊省區的高快速鐵路通道建設,建設贛深客專、廣汕鐵路等7個項目,總里程1283公里,總投資約2000億元,其中,2016-2018年投資500億元。加快構建珠三角城際鐵路網,建設廣佛環線廣州南站至白云機場段、珠海市區至珠海機場城際橫琴至機場段等17個項目,總里程766公里,總投資約2750億元,其中,2016-2018年投資700億元。(省發展改革委、省鐵投集團,廣鐵集團,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完善港航公共基礎設施。加快港口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計劃開工建設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等23個港口航道、錨地、防波堤建設工程;重點加強珠江三角洲“三縱三橫三線”高等級航道網建設,基本形成西江干線、北江干流至珠江口港口群的高等級航運主通道。2016-2018年,投資315億元,完成珠海港高欄港區主航道工程、揭陽港大南海東岸公共碼頭防波堤工程等15個沿海港口航道、錨地和防波堤建設工程,提升港口航道等級96公里,完成西江界首至肇慶航道擴能升級工程等12個內河航道項目,提升內河航道等級830公里。(省交通運輸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4.加快普通公路建設。優化普通國省道干線網絡,進一步提升農村公路通達性,提高縣鄉公路通行能力和路況水平。大力推進連接交通樞紐、經濟開發區、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的重點經濟網絡公路建設。開展全省貧困村中200人以上的自然村道路路面硬化建設,優先實施對農村公路中較窄路面道路的拓寬改造工程。2016年-2018年,投資800億元,改造4300公里普通國省道、2000公里縣鄉公路,建設1.5萬公里新農村公路、400公里重點經濟網絡公路,加強普通公路生命防護工程建設,顯著改善普通國省道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新建和改造客運站100個、候車亭4000個,新增通客車建制村2300個,基本建成外通內聯、通村暢鄉、安全便捷、均等一體的農村公路運輸服務網絡。(省交通運輸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七)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利防災減災和水安全保障能力。
1.提升城鄉水利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大江大河防洪骨干工程、“山邊、水邊、海邊”防洪薄弱環節、中小河流治理和海堤達標加固等重點工程建設,確保西江、北江、東江和韓江干流堤圍達標。2016-2018年,投資404億元重點建設韓江高陂水利樞紐工程、西江干流治理工程、潖江滯洪區建設項目、中小河流治理、海堤加固達標、病險水庫(閘)除險加固工程、練江流域綜合整治水利工程等項目,完善城鄉水利防災減災保障體系。(省水利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2.優化水資源配置。做好跨區域水資源調度管理,優化區域引調水工程布局,加快推進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雷州半島南渡河引水工程等一批重點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2016-2018年,投資500億元統籌推進城鎮供水體系、村村通自來水工程建設,重點解決農村地區、城鄉結合部供水問題;推進連山德建水庫、廣州牛路水庫等大中型水庫項目建設,因地制宜建設小型水庫,構建區域水資源配置保障體系。(省水利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3.加快農田水利建設。2016-2018年,投資90億元繼續推進大中型骨干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小農水重點縣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完善農村水利保障體系。(省水利廳,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八)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切實改善環境質量。
將水污染治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進城市污染河涌綜合整治,采取控源截污管網、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整治全省242個城市黑臭水體;加快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工程等環境基礎設施工程。重點推進粵東西北地區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和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2016-2018年,投資2600億元,系統實施水面保潔、清淤清障、引流活水、生態河岸、綠化美化等工程,完成廣佛跨界河、淡水河、石馬河、茅洲河、練江、小東江、九洲江、韓江等8條重污染流域綜合治理和170個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粵東西北地區新增市、縣、鎮污水處理設施816座,新增處理能力494萬立方米/日,新增配套管網總長9020千米,新增農村污水處理站2.95萬個,污水處理設施實現城區、縣、鎮、村全覆蓋;建設粵東西北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2座,處理能力2.19萬噸/日,治理存量生活垃圾處理場37座,新建建筑垃圾消納場80座。(省環境保護廳、住房城鄉建設廳、水利廳、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廳、海洋漁業局,各有關地級以上市政府)
(九)推進現代化教育設施建設,構建新型人才供給體系。
1.推進高水平大學建設。2016-2017年,省財政安排35億元用于支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高校和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加快高水平理工科大學建設,首批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南方科技大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等5所理工科高校和重點理工類學科。推進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省教育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有關地級以上市政府)
2.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勞動者的技能培訓制度,構建終身職業培訓體系。開展對貧困家庭子女、未升學初高中畢業生、農民工、失業人員和轉崗職工、職業農民、退役軍人以及去產能淘汰企業轉崗職工的免費職業培訓行動;完善補貼政策,逐步擴大職業培訓補貼工種的范圍,使培訓補貼政策覆蓋所有去產能淘汰企業職工。通過校企合作改善實訓設施,針對去產能淘汰企業所涉職工的轉崗技能要求,采取“送教進廠”、定向培訓等方式提高技能培訓的質量。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優化提升各類職業院校辦學條件,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總體保持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規模大體相當,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推進省級職業教育示范基地(清遠)首期工程建設,總投資約30億元。(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清遠市政府)
3.加快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推進義務教育現代化學校建設,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加快基礎教育現代化步伐。統籌義務教育布局規劃和資源配置,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差距,進一步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有效解決“大班額”問題。實施世行貸款廣東省欠發達地區義務教育均衡優質標準化發展示范項目,投資18.3億元支持16個欠發達地區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省教育廳、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
三、保障措施與督查考核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各地級以上市政府是本地區補短板推進軟硬基礎設施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切實履行職責,制定具體工作計劃,明確各項工作任務的責任部門,精心組織,扎實推進,早見成效。省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將補短板目標任務、重大工程進一步分解落實到各地、各部門。各項重點任務牽頭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和指導服務。
(二)優化項目管理機制。各地要堅持規劃先行,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底線,在摸清家底、找準問題的基礎上,將補短板任務與發展規劃有效銜接,實施有序建設。補短板各項工作任務要落實到具體項目,相關項目要納入本地區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分類管理,在建項目加快進度,儲備項目加快前期工作,形成“建設一批、核準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良性循環。構建縱橫聯動協調機制,各地、各部門之間要主動溝通協調,形成工作合力,加快項目建設進度。
(三)創新投融資機制。各地、各部門要把補短板作為重點工作,加強財政預算與補短板投資計劃的銜接,完善政府投資管理。同時,落實國家和省關于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政策,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通過設立政府引導基金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專項建設基金,發揮中央財政對我省補短板建設的支持作用。建立風險分擔和補償機制,通過“險資入粵”行動和設立融資風險補償金等方式,構建“政銀保企”合作機制,促進融資擔保支持補短板項目建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補短板重點領域加大信貸投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優化投資環境,放寬市場準入,提高政府服務效能,釋放投資活力。
(四)嚴格督查考核。省發展改革委要將補短板行動各年度目標分解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各地市,并按照省政府統一部署對各地、各部門補短板工作情況開展專項督查。各地、各部門要將補短板工作納入年度重點工作,確保落實到位,并于每季度結束后5個工作日內將本季度推進落實補短板工作進展情況報送省發展改革委匯總后報省政府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視情況采取下達督查通知書、組織實地督查、提請省政府領導約談、掛牌督辦等方式推動工作落實。將補短板工作列入相關考核項目,對工作落實不到位的,按有關規定嚴格問責。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