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中國水泥市場高端訪談總結
我們最近跟隨水泥地理劉作毅總拜訪了11位主導水泥企業董事長/CEO以及行業專家(海螺水泥,中國建材,金隅股份,南方水泥,中聯水泥,中材水泥,紅獅水泥)及業內專家,就2018年市場形勢以及水泥行業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討。幾個較為一致的判斷:
1)對2018年的市場判斷都較為樂觀,全行業利潤有機會超過歷史上最高的2011年。
2)錯峰生產(去產量)將仍是今年控制產能、平衡供需的主要辦法。去產能目前還沒有突破,盡管這會是未來水泥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關鍵。
3)產能置換有望帶來行業結構提升,但同樣可能帶來實際供給增加以及區域性供需受益/受損等不利影響,大型企業對目前的產能置換政策有一定的分歧。
我們認為水泥行業中期穩健的供需格局沒有改變,近期為緩解外部矛盾而策略性的大幅下調熟料價格,水泥價格也將會擠壓自11月中旬以來在多重利好驅動下部分區域略有泡沫化上漲后的合理回歸;以及未來一個半月的行業淡季將使水泥股股價在短期內缺少足夠的催化劑,水泥板塊面臨短期壓力,除非預期面能夠足夠強的超預期。
基于水泥行業穩健的中期格局,我們維持行業“增持”評級,海螺水泥(買入,目標價46港元)和中國建材(買入,目標價8.6港元)仍然是我們的行業首選。短期焦點看淡季停窯(尤其是華東地區江蘇和浙江的停窯計劃天數以及執行情況),而中長期去產能政策的落地則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重中之重。
各位高管和專家普遍認為當前的市場和2011年初有相似之處,且預計今年全行業利潤有望超越2011年。雖然當前的需求增長速度遠不如2011年迅猛,但總需求量仍能在高位維持穩定。隨著需求進入平臺期,供給調控帶來的價格變動會比需求驅動的彈性更大。而今年在供給面相比2011年無疑是更強:
1)新增產能較2011年大大減少;
2)企業協同理念更加深入,大企業已經形成共識,堅決維護行業利潤,而小企業也更愿意遵守行業規則;
3)環保政策將持續保持高壓,限制產能的發揮,減少實際有效供給。我們預計今年南方會有更多省份會參與到錯峰生產中。
去產能政策至今尚未取得顯著突破,大企業仍在這個課題上仍在作不懈努力。在政策落地之前,去產量仍然不可或缺。
錯峰生產和行業協同將是維系行業供需平衡、提升行業利潤的最重要手段。
政府對環保的重視有助于錯峰生產的延續和深化。此外水泥企業也在一些區域市場上積極尋求進一步整合的可能,一方面進一步提升區域市場的集中度,另一方面通過加強企業間的股權紐帶(未來也可能在大企業共同覆蓋的區域進行不改變財務并表情況下的資產融合),更好的實現行業協同合作。
目前去產能政策落實的難點主要在兩個方面:
高層次的政府機構并沒有積極參與其中,使得政策的推行缺乏足夠的政策推力;
同時,目前設想的去產能基金的籌集方式仍然分歧較大,且短期落地較難。
我們認為在中國目前的國情下,政府主導的去產能才有可能真正落實,但目前顯然政府并沒有積極參與到中國水泥行業去產能的整體頂層設計當中。
對于近期工信部發布的產能置換文件,水泥企業的領導和專家們都認為,這個政策很好地提供了落后產能退出的通道,又能通過減量置換逐步減少行業總供給和加速行業的結構調整以及升級。
但是政策執行的時候,需要非常審慎。符合條件的被置換產能的確定,需要綜合考慮運轉率、手續規范、礦山資源、物流條件等諸多因素。
新置換的產能,需要綜合考慮當地的市場格局,盡量減少對原有區域市場供需格局的破壞。
我們認為水泥行業和煤炭鋼鐵行業在產能置換的不同點在于:煤炭鋼鐵行業是在去產能基本完成,行業產能已經充分利用的情況下進行的嚴格控制總產能的產能置換,而水泥行業則是在沒有政府強力去產能,產能仍然嚴重過剩情況下的產能減量置換;其次,水泥是一個短腿產品和低價產品,不同區域間的產能置換將造成區域間受損受益的不平衡,而煤炭和鋼鐵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我們認為,中國水泥行業的產能減量置換應該采取一個更為謹慎的路徑,即在去產能進行一段時間以后再進行減量產能置換,否則企業為了自身的結構和競爭力快速提升所進行的減量置換可能會造成2019~2020年的供給端壓力(歷史上的38號文曾經產生過同樣的效果,雖然目前的監管環境要遠遠強于當時)。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