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主要經濟指標系列之十五 —— 長三角地區
長三角:上海、江蘇、浙江、安徽。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最先啟動的市場。
2015年熟料產量2.39億噸,占全國15.0%,熟料產能2.82億噸(不含停運產能),占全國15.9%。
中國產能規模最大的水泥企業—— 海螺、中國建材在這里"碰撞",兩家在這里的取向是全國水泥業未來的走向。
產能發揮率:2015年84.98%,全國發揮率最高地區;
房地產新開工面積:截止2016年11月,較2015年大幅反彈,12.59%;
水泥產量:在全國止跌回穩背景下,表現較全國要弱,但下行幅度縮窄;
水泥價格:2016年展開兩波行情,年末價格強勁反彈,較年初增長89元/噸,突破300元/噸靠近,為明年價格走勢打下基礎。
集中度:產能前3企業:海螺、中國建材、金峰,占全省產能比重68.99%,海螺、中國建材產能占比都在30%以上。
一、熟料產能發揮率
長三角地區2015年熟料產能發揮率85%,高出全國18%。長三角能夠保持如此高的發揮率,一是,南方進入長三角以來,積極主動帶頭壓縮低效產能,不完全估計停運熟料產能在2,500萬噸左右;二是,停窯限產,控制產量發揮;三是,由于對供給端新增產能的控制,2011~2015年熟料產量增長超過產能增長。
相比較北方地區,重要一點是,需求在高位持續保持中低速增長,使產能發揮率得以維持,供需彈性得以體現。而北方地區正相反,產能(供給)增長,產量(需求)下降,形成剪刀差。需求下降過快,供給端的調控難以修復需求的回落;西南地區雖然需求還有增長,但供給端仍在增長。
二、房地產&基本建設
長三角地區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同步全國,波動大。截止2016年11月,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大幅反彈,增長12.6%,改變連續兩年下行走勢。
基本建設投資是國家調整經濟發展重要手段,2012年后,國家調整經濟發展模式,基本建設一直處在高位。長三角基本建設投資一直高于全國,平抑房地產的波動。(2016年國家統計局僅發布全國數據)
三、水泥產量
2015年市場出現負增長,2016年雖然下跌幅度有所收窄,但仍是負增長。
長三角是成熟市場,2015年前水泥產量一直保持在高位,中低速增長。2015年跌幅略大于全國,2016年和全國正相反,全國是正,長三角是負。表明長三角水泥需求還難言樂觀。
四、水泥價格
2011年,是長三角價格高點,2005年來,300元/噸以下有6年,以上有6年,各占一半。
2016年全年均價258元/噸,年末價格沖高到313元/噸,仍低于全國。
長三角由于市場過于開放,價格很難維持在高位。
五、集中度
長三角是全國經濟火車頭,國內兩巨頭海螺、中國建材(南方、中聯)在此有突出表現:
~2005年
海螺在安徽建設大規模熟料基地,在江蘇、上海沿江、浙江沿海建設粉磨站,初步完成"T"型布局,熟料產能3,800萬噸,占長三角27%,在產能前10企業中一家獨大,浙江三獅、紅獅脫穎而出,緊隨其后,江蘇金峰、浙江光宇并列第4。
2006~2008年
2006年;中國建材收購徐州海螺萬噸線,為后期市場整合開啟航向。2007年,中國建材組建南方,在浙江、江蘇、安徽、上海進行大規模市場整合,長三角集中度迅速得以提升。海螺、中國建材兩家產能占比53%,超過2005年前10企業的產能總和。
2009~2012年
期間新增產能大幅增長,海螺新增產能2,800萬噸產能,南方通過收購,產能規模進一步擴大,地方民營企業有突出表現,以沿江建設5000 t/d 線為主選。
2013~2016年
期間停運產能大于新增產能增長。2015年市場下行,開啟了大企業間市場整合,兩大央企重組使產能集中度進一步推高,中國建材增長5個百分點,海螺、中國建材兩家產能占長三角64%。
六、點評
長三角是中國最大的城市群市場,擁有最為便利的長江物流,中國最大規模的企業海螺、中國建材在該地區。下面從以下幾點描述市場和企業的演變過程:
1. 需求波動
進入21世紀,中國經濟起飛,長三角是火車頭。2001~2005水泥產量平均增速16%,高出全國3個百分點之多。但呈前高后低走勢,2003年達到頂點,當年增速殺到29.6%,2004年大幅回落12個百分點,2005年更是跌破全國平均水平,5.4%。
2006年反彈后持續下兩年下跌,增速略低于全國。非常清晰地看到在兩波行情中,拉升時間一個年度,下降時間會延續兩個年度,下降幅度大于上升幅度。
長三角江蘇、浙江、安徽三省表現不一(2001~2007):
江蘇:平均增速13.7%,波動不大;
浙江:增速最低,11.9%,向下趨勢明顯,2008年負增長;
安徽:增速最高,15.9%,大起大落。
2. 新增產能
在市場看好背景下,長三角發展新型干法水泥走在全國前面,期間浙江新增產能最大,5,557萬噸,和需求形成反差。
2004年后市場持續在低位徘徊,浙江新增產能增長過快,市場難以消化。"浙江現象" —— 市場供需關系發生轉化,從高速增長掉頭下行。
對這一快速變化,產業沒有做好準備,過高地估計了市場增長空間和持續時間。
3. 產業集中度
在市場供需快速發展背景下,企業的規模、集中度也在迅速成長。新型干法線生產規模大,在淘汰落后產能中迅速發展,產業集中度得以提高(立窯企業規模小且分散)。3個省安徽集中度最高,浙江最低。集中度意味著對市場的應變能力和控制力。
浙江在大力發展新型干法水泥走在行業前面,但集中度表現反而顯得弱勢。
江蘇?。褐新撌召徯熘莺B萑f噸線,產能達到620萬噸,反超海螺,占全省13.7%;金峰產能543萬噸,排名第2;海螺減少360萬噸,產能372萬噸,退居第3。
3家產能占比33.9%,集中度不高。
浙江?。喝{通過混合制迅速擴大產能, 775萬噸,占全省13.7%;紅獅,地方民營企業,堅持獨立自主發展,產能620萬噸。
3家產能占比30.1%,集中度不高。
安徽?。汉B?quot;T"型戰略,生產基地立足安徽,目標市場沿長江。新型干法裝備國產化、規?;4笠幠;亟ㄔO,粉磨站沿江網狀布點,產能規模同步市場發展迅速擴大。熟料產能4,619萬噸,占全省69.4%,一家獨大。
前3家產能占比77.8%。
通過對三省產能集中度的分析,海螺的戰略更加超前和長遠,這不是每家企業所能夠做到的。正是由于海螺的生產規模、市場范圍、裝備技術遠遠超過對手,所以在應對市場變化,回旋余地更大。浙江由于集中度低,難以形成市場共識,市場下行導致企業間為生存處于充分競爭狀態,產業效益走低。尤其大部分民營企業是民間高利貸集資,在長期低價格市場競爭中得不到回報,資金鏈斷裂難以維繼。
4. 中國建材進入,大規模市場整合
2004年末,長三角市場下行,2005年進一步下行,跌破6%關口。浙江省2005年利潤僅1億元,幾近虧損。2006年雖有短暫反彈,2007、2008年繼續下行態勢。
在市場下行中,對浙江民營企業沖擊最大。南方水泥2007年開始出手,在浙江收購產能3,600萬噸,占浙江產能54.5%;江蘇收購775萬噸,占江蘇14.5%;安徽收購465萬噸,占安徽6.1%。應該說收購產能主要發生在浙江,江蘇、安徽是掃了個邊。
為什么浙江成為南方水泥收購重點,而且比例會如此懸殊?
安徽,盡管市場波動大于浙江,但安徽產能前10企業比重高達94%,海螺一家占到69%。海螺在長三角都有布局,規模、成本優勢都在,既有市場獲取利潤能力,又有多渠道資本市場融資能力。南方水泥在安徽的收購,是浙江企業在安徽的投資產能(靠近浙江)。
江蘇,產能前10企業多元化,既有南方盟友中聯,產能主要集中在北方,后進入南京;也有海螺(中聯在徐州收購海螺表示是戰略合作中收購,雙方有默契);百年老店華新;外資企業臺泥、太平洋、聯合水泥。幾家民營企業都有實力,金峰、盤固、磊達,沒有被收購意愿。相比較,江蘇新增產能不多,是熟料缺口省份。
浙江,水泥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資本,早期積累都用于轉型發展新型干法水泥,過于樂觀地看到市場長期向好前景。在市場下行期,資金鏈發生問題,難以維繼,紛紛尋找出路。
中國建材組建南方,從政策面、資金渠道、市場前景、產業集中度、體制上等多方位思考,加之有央企背景。經過為期一年多的準備、調研,果斷出手。
5. 市場生變,4萬億助力
2009年國家4萬億投資,市場再添活力,長三角地區需求回升。2009~2014年水泥產量平均增速7.5%,5年間需求增長1.6億噸。
2008年,南方水泥進入長三角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提高產業集中度。由此拉開市場整合序幕,產業從技術結構調整向組織結構調整邁出重要一步。相比較2007年,浙江前10企業產能集中度提高35個百分點,達到91%;江蘇提高18個百分點,82%;安徽基本持平,浙江提高最大,一改市場格局。
南方重組市場的重要意義在于:加強企業間對話通道和能力,增強市場主導企業的話語權(海螺、中國建材),從而大大提高應對市場波動的能力。沒有集中度的提高,無法形成對市場整合的話語權。
南方水泥針對市場下行,開出"藥方":抑制新增產能,限制產量發揮,停運低效產能。是行業最早在供給端系統地"去產能",并持續推進。
南方水泥在浙江抑制新增產能和停運抵消產能做出表率,2009~2015年期間,浙江新增產能282萬噸,停運低效產能1,178萬噸(不完全統計);江蘇新增產能1,736萬噸,停運低效產能958萬噸;由于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環保壓力不斷加大,生產、運輸成本的競爭差異,長三角水泥產業新增產能西移,安徽新增產能迅速增加,6,036萬噸。
需求端增長,供給端控制,市場整合佐證,水泥價格不斷提升。
6. 2012 ' 市場插曲
2008~2012年,市場保持平穩中速增長,價格回升。期間安徽水泥產量較2008年增長4,955萬噸,江蘇增長4,092萬噸,浙江最低,1,914萬噸,合計1.1億噸。
市場就是這樣,向好,就會有投資者;向差,就有出局者。周而復始,優勝劣汰,集中度提高。
長三角基本形成以海螺、中國建材為市場主導的兩大企業,紅獅、金峰、盤固臺泥一批有實力的企業形成二線企業(在本省處于產能前10),剩下為其他企業,在規模、資金、發展都屈于劣勢。
其他企業:2012年較2008年減少500多萬噸,產能占比被壓縮到一位數6.7%;
二線企業:長三角二線企業在全國最具成本優勢及市場競爭力,2012年產能規模8,300萬噸,較2008年增加1,800萬噸,大都分布在安徽沿江一線,產能占比持平2008年;
中國建材:基本沒有新建產能,主動關停小規模產能。2012年在市場波動下,收購安徽產能,幾項相抵,較2008年增加950萬噸,產能達到6,355萬噸,但產能占比下降近2個百分點;
海螺水泥:長三角是海螺的核心市場,一定要保證這一市場"制空權",2005年,海螺產能持平二線企業,2008年被二線企業反超5個百分點,2012年,海螺產能規模8,277萬噸,持平二線企業,產能占比33.6%,已微小差別低于二線企業。
市場需求有增量空間,必然就有企業規模發展空間,但如何把握這個度,誰也不愿放棄。中國建材看到更多是市場容量,若也參加企業規模擴大競爭,長三角市場肯定不會是今天的結局。海螺若不再擴容保持規模成本優勢,恐怕也不會有今天的市場地位;二線企業經過2008年市場整合,根據自身的經濟實力,精選布局,配置設備,增加市場博弈能力。
在變化的市場條件下,企業各自根據自身條件量身定制,不會是一個發展模式。
7. 2015 ' 市場生變,重組再起
2015年長三角水泥產量負增長,-6.1%。根據以往經驗,只要市場供需發生較大變化,必然會出現重組,提高集中度,降低競爭。只是市場整合的規模、對象不同。
2008年的整合,是市場持續多年低迷,企業資金鏈發生斷裂,央企中國建材進行大規模區域整合;2012年由于新增產能增長過快,供需關系嚴重倒掛,主要發生在安徽地區,中國建材再度進行區域收購;2015年,全國市場普遍下行,產業受到挑戰。2016年前后,大企業間重組規模、頻度為史上之最。長三角地區也不例外,兩大央企中國建材、中材集團重組。
產業集中度再次生變,中國建材由2012年25.8%飆升至30.2%,一次飆升4個百分點之多,其他中小企業下降2.4個百分點,降至4.3%;二線企業降低1.5個百分點;海螺基本持平。
七、結束語
長三角是中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也是水泥市場最早進入成熟地區。市場規模、開放度、波動,市場重組力度、頻度,在中國水泥業產生重大影響。海螺、中國建材兩家市場運作不一的集團同臺競技,歷時十年,從市場博弈走向市場整合,各自發揮優勢,取長補短,推動市場前行。在兩者長袖善舞之間,二線企業也不示弱,各有精彩。2001~2016年,長三角水泥進程是中國水泥業發展的縮影。我們看到:
孕育出中國水泥的領軍 —— 海螺水泥。海螺在長三角的"T"型戰略布局,可能在世界水泥史上不會有其二。因為再不會有這么大體量的規模市場和這么便利的長江物流條件。海螺的出現帶動中國水泥工業迅速和國際接軌,縮小差距。而這只是"一揮手"十年時間,圓了中國幾代水泥人的夢。
浙江民企,浙江是中國資本最活躍省份,進入21世紀,國家遇到經濟大發展的"世紀機遇"。中國水泥工業必須抓住機會大力發展新型干法與世界接軌。發展新型干法首先就要解決資金問題,活躍、敏感的浙江民營資本,抓住了經濟發展、產業升級這一機會,敢為人先大力發展新型干法,造就出一批民營企業水泥老板。得到時任中國水泥協會雷前治的充分肯定。浙江"金華蘭溪"有多少個趙姓水泥老板,不是一掰手指頭就能數的過來的。
2008年,大家看到了中國建材大刀闊斧,進行超大規模的并購。連帶還有一個故事,數不過來的浙江民企老板,把"忍痛賣線"的資金帶到全國各地去尋找新的機會。據不完全統計在全國26個省份有他們的身影,這無疑加快了中西部地區發展新型干法水泥的進度,佼佼者當數 —— 紅獅,它在行業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步被業內認可和學習。
中國建材組建南方,在東南地區的整合,已被美國哈佛大學作為經典教學案例,這在中國水泥史上是首例,恐怕也難再有來者。當年一位教授形容:中國建材網絡了一批大小舢板,組成船隊向配有裝備精良,身披鋼鐵盔甲的航母"沖撞",這不是自投羅網去"zhaoshi"嗎?一年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十年過去了,市場整合,這是水泥產業還要走的路,中國建材牽手海螺仍在這條路上前行。
浙江民企在異地發展,但留存的江蘇民企卻仍在堅守并不斷發展。"橫刀立馬"的金峰愣是在一地豎起9條線,成為江蘇最大、最具影響的熟料企業;被海螺老總稱為最有智慧的盤固水泥,步上峰后塵移師安徽建起3×5000 t/d 生產線,在線人工用到極致,成本不輸海螺;無獨有偶,磊達也在安徽建起3×5000 t/d 生產線,組織船隊,西進熟料(從安徽基地),北拉混合材,在鹽城筑起1,000萬噸規模"粉磨城",降低各環節成本;素有"最有頭腦"之稱的鶴林,濃縮海螺精髓,筑起碼頭,建造大船,不在"紅海"和同仁血拼,而是借船沿江駛向"藍海",開辟新的市場……。
安徽,海螺名聲太大,"東施效屏"的上峰雖然沒有西施出彩,但的確有上佳表現,走在產業前面,已在海外建成投產水泥基地;珍珠集團,和浙江民企不一樣,是"賣"了小線在本地皖北滁州鳳陽又"建"起4×5000 t/d 大線,周邊恰恰是海螺、中國建材兩家,也要刮目相看。
長三角守著一條江,上述眾多企業借江發展,海螺更是如魚得水,建起了一個龐大的"水泥帝國"。古語言,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長江讓中下游水泥企業充分得以施展拳腳。2010年以來,重慶東方希望一連砸下了5×5000 t/d線,被雷會長"譽為"長江上游的定時炸彈。問題總是會有的,水泥在發展的進程中,有認識上的差異、有區域上的差異。長江中游還有華新、亞泥,在市場整合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且莫著急。
在水泥發展進程中,過程是"痛苦"的,希望結果是滿意的。過程是漫長的,結果是一瞬間。在整個進程中,有一個個過程,一個個結果。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