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老太BBWWBBWW高潮-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您當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業新聞| 獨家| 正文內容

    江蘇、上海:長三角市場交匯點

    江蘇,簡稱蘇,省會南京,位于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公元1667年因江南省東西分置而建省,得名于“江寧府”與“蘇州府”之首字。

    面積10.72萬平方公里,占中國1.12%。江蘇東臨黃海、太平洋,與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東省接壤。

    2015年,江蘇13市GDP全部進入中國前100名,人均GDP達87,995元人民幣,居中國各省首位。江蘇與上海、浙江、安徽共同構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成為國際6大世界級城市群之一。江蘇人均GDP、綜合競爭力、地區發展與民生指數(DLI)均居全國第一,成為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省份,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

    江蘇是中國最大水泥消費市場。

    自2009年(2011年略低于山東)以來,水泥產量6年位于全國第一;

    2001~2015年,江蘇水泥產量平均增速9.79%,持平全國;

    2001~2008年,江蘇水泥產量平均增速13.61%,高于全國2個百分點;2009~2015年,江蘇水泥產量平均增速5.42%,低于全國2.5個百分點;

    2014年水泥產量見頂,1.94億噸,2015年水泥產量1.80億噸,繼2011年(-4.78%)再次出現負增長,-7.16%。

    一、水泥價格

    江蘇水泥價格起伏大,除2011年外,整體低于全國水平。水泥是區域性產品,由于長江貫穿江蘇沿長江城市群,受周邊影響,價格隨波逐流。

    2005~2009年,水泥平均價格271元/噸,全國331元/噸,低出全國60元/噸;

    2010~2014年,期間平均價格344元/噸,全國370元/噸,較全國低26元/噸;

    2015年,價格同步全國下行,商混市場受房地產影響大,普遍開工不足,全年平均價格222元/噸,7月跌破200元/噸,8月見底反彈,年終需求乏力,價格反彈有限;

    2016年,隨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銷售轉暖,影響面逐步擴大,進入3月,市場信心恢復、市場啟動,價格反彈,3月末,需求轉旺,再拉一波行情。今年看點:房地產恢復和重點工程項目落地程度。

    二、水泥產量

    江蘇水泥產量長期處于增長階段:

    2001~2005年,平均增速15.87%,從5,000萬噸增長到9,500萬噸;

    2006~2010年,平均增速10.35%,從1.09億噸增長到1.56億噸;

    2011~2015年,出現過兩次波動,平均增速3.15%,從1.49億噸增長到2014年1.94億噸,2015年,下滑到1.80億噸。

    2011、2015年分別負增長-4.78%,-7.16%,2012年強力反彈,2016年能否反彈,取決于投資反彈力度。

    三、發展進程

    江蘇水泥工業發展有其輝煌歷史,其代表是上世紀1921年建成的中國水泥廠,是中國水泥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中國水泥廠創建于1921年9月,由上海民族工商業者姚錫舟等人籌集白銀50萬兩,在江蘇省句容縣龍潭鎮(1953年劃歸南京市)組建,是繼最早由日本投資的啟新水泥廠(唐山)之后,我國最早的民族工業水泥廠。

    1987年為救活曾經在國家建設中做出過重要貢獻的老國企,經國務院批準,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復下達中國水泥廠技術改造設計任務書,確定新建1條2000 t/d熟料新型干法窯外分解水泥生產線。1996年開始試生產。

    1996~2004年

    1996年,日本小野田江南水泥廠4000 t/d線、中國水泥廠2000 t/d 線,相繼建成投產,揭開江蘇省新型干法水泥發展序幕。

    1997年,淮海巨龍引進3700 t/d 線技改后達產,臺資嘉新京陽6000 t/d 線投產。

    2002年,為盤活資產、重獲新生,在省、市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京化建產業集團與海螺簽訂購并協議,海螺集團以承債方式整體購并中國水泥廠,改制為中國水泥廠有限公司。

    2004年,全省40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產能3,670萬噸,生產線平均規模2960 t/d。前10企業產能占69%。

    海螺水泥2002年收購中國水泥廠后,2004年先后在南京建設5000 t/d線、徐州裝備精良萬噸線投產,3條線,熟料產能527萬噸,產能占全省14%;本地民營企業金峰水泥2003年2500 t/d 線得手,2004年再投2條5000 t/d 線,產能388萬噸,產能排名第二;中聯水泥收購淮海巨龍后,再建5000 t/d 線,排名第3;盤固是江蘇優秀水泥企業代表,2003、2004先后投下2500、5000 t/d 線。

    本地民營企業紛紛入主水泥業,恒來、漢生、磊達、揚子,新疆天山股份2004年進入。

    海螺推進"T"型戰略實施。自1998年起,先后收購張家港市水泥廠、南京張北水泥廠、南通市水泥廠、泰州水泥廠、中國水泥廠,并在蘇州太倉、泰州楊灣、南通海門、鹽城八菱、淮安粉磨站相繼投產,"T"型戰略江蘇段基本形成。

    2005~2008年

    中國建材在江蘇先后兩次動作,成為中國水泥工業標志性事件。2006年7月,中國建材旗下中聯水泥收購徐州海螺萬噸線,這一收購為中國建材2008年組建南方水泥,全面進入東南地區埋下了伏筆。

    金峰水泥勇冠三軍,2007、2008兩年又一氣呵成,集中一地密集投產4條5000 t/d 線,物流主要是沿河道和公路。7條線,產能1,000萬噸,成為江蘇新榜首,產能占全省20%;南方水泥進入江蘇,收購5家熟料企業8條生產線;中聯2006年"舉牌"收購徐州海螺,2008年收購南京三龍;為中國建材水泥板塊做大做強添磚加瓦。南方、中聯,一南一北,產能780和720萬噸,分列第2、第3;天山股份2008年收購恒來,產能388萬噸,產能排名第4。

    前4兩位易主,其實不然。盤固看破水泥發展"紅塵",改道在安徽建設熟料基地;海螺堅決貫徹"T"型戰略,靠近資源建熟料基地,靠近市場建粉磨站。在安徽沿江建設9條線,產能1,400萬噸,確立市場主導地位。

    鶴林2008年投產6000 t/d 線,產能排名第7;嘉新京陽轉手臺泥。

    全省50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產能5,100萬噸,生產線平均規模3300 t/d。前10家企業產能占全省85%,較2014年提高16%。

    2009~2015年

    江蘇省2004年后嚴控新增產能,除2008年外,每年新增生產線不超過3條,2013年后"收官"未再新增產能。

    2009~2015,期間,新增10條線,產能1,700萬噸,其中中聯、金峰、徐州龍山各新增2條線,鶴林5000 t/d三線投產,同步建設5萬噸配套碼頭。

    前10,徐州龍山兩條5000t/d 線投產,取代磊達位置,而磊達在2011年后,相繼在安徽建起3條5000 t/d 線,實現熟料基地轉移。

    金峰水泥繼續保持產能首位,南方與中聯調位,天山第4,鶴林從第7躍居第5,由于碼頭、物流條件改善,市場影響力加大。

    在市場激烈競爭格局下,小規模、高成本生產線關停,13條線,500萬噸產能。

    2015年,全省48條新型干法生產線,熟料產能6,400萬噸,生產線規模提高至4300t/d。前10家企業產能占全省87%。

    四、供需關系

    江蘇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大市場,以海螺、中建材、中材為主導的大企業,金峰、鶴林、盤固等地方企業在這一市場角逐得以發展成長。 

    2001~2005年,快速發展期,生產水泥3.60億噸,平均年增速15.87%,年增量996萬噸;

    2006~2012年,發展期,生產水泥9.71億噸,增速8.51%,年均增量1,028萬噸;

    2013~2015年,高位平臺期,生產水泥5.54億噸,增長,2.64%,年均增量413萬噸,產量尚在高位,出現負增長。

    江蘇省水泥產量增速、增量和總量反映出水泥發展的一個過程,2011、2015年兩次出現負增長,表明一路上坡的時代行將結束。 

    江蘇省是經濟發達地區,水泥需求量大,在產業轉移背景下,控制本地水泥發展,外來水泥保持逐步增長趨勢。從江蘇水泥、熟料產量比看,10年來下降20個百分點,說明雖然江蘇水泥需求量不斷增長,外來熟料增加量更快(包括江蘇企業盤固、磊達在安徽6條5000 t/d 生產線)。

    由于江蘇城市群地處沿長江一線,物流便利、運輸成本低,不僅長三角企業將其視為目標市場,長江中上游水泥、熟料也有流入。

    五、產能結構、區域

    1. 產能結構

    江蘇48條生產線,熟料產能6,439(設計能力)萬噸, 4000 t/d 規模以上生產線31條,熟料產能5,200萬噸,占比81%。中小規模生產線,17條,占比19%。不完全統計,關停12條小規模生產線,產能400萬噸。

    2. 區域

    江蘇劃分為蘇北(徐州、連云港宿遷)、淮安、鹽城、寧鎮(南京、鎮江)、蘇錫常(蘇州、無錫、常州)沿江(揚州、泰州、南通、張家港)6個地區。

    隨著上海市國際化地位提升,水泥工業發展受到抑制,只有少數幾家粉磨廠,本文將上海并入。

    1)  蘇北地區

    徐州是蘇北地區最大熟料生產基地,宿遷、連云港沒有資源,是水泥輸入地區。蘇北區域東部臨海,南部是江蘇淮安市,北部和山東最大產能基地棗莊對接,西部和安徽淮北、宿州接壤。

    徐州中聯在賈汪、北郊有兩處熟料基地,賈汪中聯兩條萬噸線在多地配置粉磨站,鹽城響水200萬噸,連云港港口100萬噸,安徽蚌埠泗縣100萬噸,淮北南坪100萬噸,四鋪100萬噸;淮海中聯兩條5000 t/d 線在連云港配套240萬噸,宿遷200萬噸粉磨站,阜陽200萬噸粉磨站(在蚌埠線投產后,和蚌埠線配套)。可以看出中聯2006年在收購徐州海螺萬噸線后,在市場配套粉磨能力有精心設計。賈汪龍山是一家民營企業,2條5000 t/d 線。徐州合計6條線,熟料產能1,240萬噸。

    山東棗莊是全國第三大熟料產能地區(唐山、蕪湖),22條線,2,500萬噸熟料產能,是重要輸出地區。和徐州市場關系較為密切是棗莊市臺兒莊和嶧城區企業,中聯聯營托管企業泉興、申豐6條5000 t/d線,巴西沃豐2條2500 t/d 線、山水5000 t/d 線、上海聯合2500 t/d 線,10條線,產能1,200萬噸。

    安徽宿州、淮北也有一定產能,宿州海螺2條5000 t/d 線,天瑞5000 t/d線,淮北礦業4條線,合計熟料產能800萬噸。

    淮安沒有石灰石資源,海螺在淮陰、楚州設置兩家粉磨站,水泥能力600萬噸,安徽熟料通過長江經揚州河道進入,華沃水泥在淮安建設120萬噸粉磨站,熟料通過水路來自棗莊嶧城,距離200公里。

    這一區域產能嚴重過剩,昔日山東棗莊水泥大規模進入蘇南和上海地區,這一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棗莊熟料生產基地+大運河的水路通道已被安徽熟料基地+長江通道所替代。棗莊是中聯發源地,中聯在這一區域濃墨重彩進行快速、大規模市場整合。收購徐州海螺、聯營泉興、托管申豐,將旗下棗莊、淮海兩區合并,都是意在加強市場整合,進行市場有效控制。

    可以清晰地看出中聯在這一區域占有市場主導地位,蘇北地區北部是以中聯為主導,西部、南部主要是海螺,這一市場格局輪廓已經顯現,看點:

    江蘇徐州,山東棗莊臺兒莊、嶧城和安徽宿州、淮北間的水泥、熟料流動,宿遷、連云港是上述生產基地的延伸市場;

    淮安是海螺江蘇北大門,隨著楚州海螺二期投產,應該將徐州南下水泥被鎖定。

    市場格局涇渭分明,隨著市場需求下滑,徐州及周邊地區產能過剩日趨嚴重,向外出路已被堵死,限產已幾近極限,過剩產能出路在哪里?

    2)  淮安北地區

    淮安下轄清河、清浦、淮陰、楚州、經濟開發區5個區,漣水、洪澤、金湖、盱眙4個縣,人口483萬,沒有石灰石資源。

    海螺于2004、2010年分別在淮陰和楚州建成投產165萬噸、440萬噸水泥粉磨站,熟料通過安徽長江,經揚州轉京杭運河進入淮安;巴西華沃緊倚淮陰海螺,水泥粉磨能力120萬噸,熟料通過200公里外山東棗莊的嶧城熟料基地經水路運入;本地幾家小粉磨站,粉磨能力200多萬噸,合計水泥能力1,000萬噸。

    淮安地區市場相對獨立,海螺兩家企業相互聯手,立足本地市場,緊鄰漣水、泗陽兩縣,洪澤、寶應、金湖、盱眙等縣市就在視野之下,最長車程不超過1小時。西北面是徐州中聯3座粉磨站,安徽宿州泗縣、江蘇宿遷和連云港粉磨站。東南部是本家鹽城八菱海螺和鹽城東臺磊達。

    此區域的特點是粉磨站間對壘博弈,楚州海螺二期工程在2014年7月投產,配置4套先進水平的4.2m×13m的帶輥壓機磨機粉磨系統,最具規模競爭力,加之淮陰海螺和鹽城海螺聯手,無疑成為淮安地區當仁不讓的市場主導者,同時也成為海螺從徐州撤出后實際意義的北大門,在布局上有舉重輕重的地位,再有鹽城八菱做"后衛",建起一道"馬奇諾"防線。

    3) 鹽城地區

    鹽城下轄亭湖區、鹽都區、城南新區、經濟開發區,下轄7個縣: 建湖縣、射陽縣、濱海縣、阜寧縣、響水縣、東臺市、大豐市(其中東臺市、大豐市為縣級市),人口722萬,沒有石灰石資源。

    鹽城東臺磊達建造一座“水泥城”,水泥粉磨能力1,300萬噸,形成一地規模最大水泥粉磨生產基地。磊達充分利用長江、河道的便利條件,在物流、倉儲上做透文章。通過物流將安徽石灰石、熟料、秦皇島煤炭、北方混合材資源集結、處理加工,再分銷到周邊市場。磊達擁有船隊和車隊,員工持有股份,運入石灰石、熟料、煤炭、混合材,運出水泥,極大地調動物流周轉,雙向拉貨,不放空、少放空船。

    磊達做大規模,需要大量原燃材料。如何盤活庫存資金,低價進貨、加快資金周轉是降本的重要途徑,利用淡旺季差價,市場淡季低價大規模采購囤積,價差直接產生效益。磊達前臺做水泥,后臺做物流、倉儲環節,放大后臺效益,迅速在江蘇水泥占有一席之地,鹽城磊達碼頭長3公里,物流便利,直通南通、泰州、揚州等地。

    鹽城海螺320萬噸粉磨項目2005年12月19日開工建設,2007年投產運營。熟料經安徽沿江至泰州,通過引江閘轉道通榆河運入鹽城。 鹽城和淮安海螺地處江蘇中部,兩地海螺在位置上將蘇北和蘇南地區攔腰切開,減少區域間流動性,有利于穩定市場價格。

    圖中可清晰地看出,沿長江一帶集聚了眾多廠家,西起南京、鎮江、揚州、泰州、東至張家港、南通、海門,海螺在沿江粉磨站林立,一字排開。鹽城、淮安海螺位于江蘇前沿,在山東和江蘇之間建起一道防火墻。

    4) 寧、鎮地區

    南京、鎮江。13條線,產能1,900萬噸,生產線規模4,800 t/d,江蘇生產線平均規模最高地區。

    南京、鎮江位于江蘇西南部,與安徽接壤,是進入江蘇的西大門。

    南京十三個區縣分為城中、東南、西南、江北、南部等五大片區,城中片區(玄武、白下、秦淮、鼓樓、下關);西南片區(建鄴、雨花臺);東南片區(棲霞、江寧);江北片區(六合、浦口);南部片區(溧水、高淳),人口819萬。

    鎮江市為江蘇省省轄市,現轄京口、潤州、丹徒三區,代管句容、丹陽、揚中三市,人口317萬。

    南京、鎮江都有熟料生產基地,但大都是單線企業。南京5家企業,海螺3條線,熟料產能372萬噸,規模最大。

    鎮江3家企業,鶴林3條線,熟料產能419萬噸,規模之首。

    鶴林、臺泥、太平洋是沿江企業,長江邊都建有碼頭,可直接出口水泥,有物流優勢,這一區域生產線平均規模大,大都是5000 t/d以上規模生產線,8家企業中有4家有外資背景。                         

    海螺在此有周密布局:

    1998年,收購南京江北水泥廠(浦口),進入南京(南京海螺),后水泥粉磨能力擴至200萬噸;

    2002年,收購中國水泥廠

    2004年,在中國水泥廠建成投產2條5000 t/d 線,形成年產熟料420萬噸、水泥320萬噸能力;

    2012年,收購北固水泥公司,水泥能力100萬噸。

    為此,海螺在這一區域形成以南京中國水泥廠為核心,肩挑浦口、北固粉磨站,西北有安徽全椒雙5000 t/d 線、西南有馬鞍山粉磨站32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策應,在南京、鎮江市場占有最大份額。

    鶴林水泥,2013年5000 t/d 三線投產和5萬噸長江級碼頭建成,年產水泥850萬噸,使其身價陡升,關鍵在于鶴林手中也握有"核武器",可以擁有"超萬噸級"江輪沿江直接出海,將市場跳出本地延伸拓展,這是和本地企業最大區別。其產能規模已遠超同樣擁有沿江碼頭的臺泥和太平洋,這應該是江蘇水泥工業本地企業最為光彩一筆,不進則退,鶴林有這個勇氣。江蘇建材協會會長聶長蘭表示,我們支持鶴林做大做強,這對提升江蘇水泥工業水平有推進作用。

    臺泥2007年收購嘉新京陽,沿長江有5座儲量規模大、品位高的礦山,唯一在江蘇境內的1座為京陽所擁有。1997年投產6000 t/d 線,臺泥收購后,時隔12年再投一條,福建的粉磨站與其配套,市場范圍大,有非常優越區域位置。

    江蘇省窯磨一體化,并可直接下江出海3家企業:鶴林、臺泥、日本-小野田(太平洋),小野田廠1996年建成投產,首家沿江工廠,可見在選址上有先見之明。

    溧水天山5000 t/d 線2009年建成投產,與無錫、蘇州粉磨站配套,主打蘇錫常市場;江寧中聯收購三龍后關停成本高、規模小兩條小線,于2011年再建5000 t/d 線,2012年進入混凝土市場進行整合;臺資背景信寧建材2011年投產,運營中遇到一些問題,2014年有很大改善,主打高標號產品,最求品質;聯合水泥進入較早,但在運營中存在問題。

    南京、鎮江熟料產能占江蘇近1/3,生產線規模大,南京是江蘇和安徽結合部,也是上海、浙江前沿,南京價格高低直接影響上海、浙江,南京價格導向作用愈發明顯。

    5)  沿江地區

    長江途經揚州、泰州、張家港、南通,這一帶集聚眾多大型粉磨站,海螺在揚州、泰州、張家港、南通、海門、太倉一氣布下6家粉磨站,水泥粉磨能力2,200萬噸,占到海螺在江蘇粉磨能力2/3。除此之外,在這段沿江通道上僅有亞泥、金峰兩家設置粉磨站,可見海螺在這一段黃金水道上的"霸氣"。

    海螺精心打造沿江粉磨生產基地。揚州海螺、泰州海螺都具600萬噸粉磨能力,張家港320萬噸,是海螺的重要水泥出口基地,海門海螺340萬噸,這4個粉磨站均沿江,可以停靠大噸位船舶,具有明顯水上物流優勢。在這里感受到的不是生產線裝備規模和技術水平,更是感到碼頭港口、物流吞吐為海螺帶來巨大流動性能量。公路物流是制約水泥市場延伸的瓶頸,而水路物流的低成本突破了這一瓶頸,長江大噸位運量更是降低物流成本和提升物流規模。可以說海螺沿江粉磨基地是海螺T型戰略的重要環節:熟料基地──沿江粉磨站──終端市場。

    常州、無錫一帶擁有石灰石資源,聚集常州金峰、盤固,無錫央企中建材、中材。通過汽運、河道或長江向沿江和下游城市輸送水泥。磊達水泥除在本地鹽城銷售,其余通過通榆河進入江北南通、揚州、泰州。

    一條長江由西向東,海螺借長江通道布下集群粉磨站,運送熟料生產水泥,再沿江、沿海發送水泥;長江南北兩岸企業借助汽運、河道向周邊地區發送水泥,通過長江可以走的更遠,便利的水陸交通物流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全國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

    6) 蘇錫常地區

    蘇錫常是指沿襲吳文化傳統的蘇南三個城市,即蘇州、無錫、常州。三個城市區域相連,環太湖,充滿活力,是江蘇經濟最為活躍、發達的地區,和上海相鄰。

    蘇州管轄7個區和5個縣級市:7個區是:金閶區、滄浪區、平江區、工業園區(一般就叫園區)、高新區(虎丘區,一般也叫新區)、吳中區和相城區。5個縣級市是: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昆山市、吳江市,人口1,058萬;

    無錫市:共轄2市 江陰市宜興市 7區 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濱湖區無錫新區、惠山區、錫山區,人口648萬;

    常州市轄金壇、溧陽兩個縣級市和天寧、鐘樓、戚墅堰、新北、武進5個市轄區,人口469萬。

    蘇錫常三地都有熟料生產基地,常州是江蘇產能規模最大地區,占全省總量1/3,金峰產能規模最大,1,318萬噸,其次南方、天山、盤固,大部都有內河碼頭,具備水陸通道。相比較南京、鎮江生產線規模,遜色不少,平均規模不足4000 t/d。

    金峰最具影響力,位于常州溧陽一地,從2003年投下第一條2500 t/d線,又連續投下8條5000 t/d 線。海螺、華潤大規模熟料基地都是沿江走大噸位船舶,這里有金峰對市場前景與規模的考量。也正是這一舉措決定了金峰在江蘇水泥的地位。一地布局,生產成本低,但也有弊端,市場上行,生產規模成本優勢明顯,市場一旦回落,必然會增加物流成本。

    盤固水泥,常州金壇3條線,熟料產能不足300萬噸。盤固早在2008年另辟蹊徑,在巢湖和縣接連砸下3條5000 t/d 線,目標市場直指長三角。石灰石資源+長江物流+市場,一舉三得。記得當年筆者進入水泥業,原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告誡:要想搞清楚水泥,必須把握市場、資源、物流三要素,搞懂了三要素就懂水泥了。

    中材天山在蘇錫常布局可謂用心,先是在21世紀初戰略決策南下進入江蘇、廣東:

    2002年,通過收購位于無錫胡埭湖州水泥廠進入江蘇;

    2003~2005年,在常州溧陽建成投產第一條5000t/d 線,在無錫和蘇州配套建設粉磨站;

    2008年收購無錫宜興恒來水泥5000、2500 t/d兩條生產線;

    2009年,在緊倚溧陽5000 t/d 線南京溧水投產5000 t/d 線,配套無錫、蘇州粉磨站;

    2012年,江蘇州粉磨站遷至同里,形成粉磨能力200萬噸。

    至此,天山在蘇南地區三個熟料基地:常州溧陽、無錫宜興和南京溧水。三個粉磨站,蘇州同里(200萬)和無錫濱湖區碩放(200萬)、胡埭(30萬),并向商混延伸,在在濱湖碩放建有50萬方商混站。天山在蘇錫常+南京區域:有資源建熟料基地,有市場建粉磨站,通過水陸兩棲物流連接的水泥生產、銷售系統一目了然。

    南方水泥大規模進入浙江,江蘇主要在無錫在和常州,無錫收購4家企業6條線,熟料產能570萬噸,后關停1條小規模生產線。在常州收購1家企業2條線,熟料產能200萬噸,后關停1條小規模生產線。南方在無錫的熟料產能遠超水泥粉磨能力,窯磨產能不匹配,無疑產能不能有效發揮占據終端市場;若增加粉磨能力,窯磨配套必將降低運營成本,增加競爭力,提升效益,但在目前市場狀態下,南方水泥沒有去做。

    幾家單點企業各有各的活法,大有大的強勢,小有小的生存之道。但我們看到6條小線已被市場逼停停擺,4家企業出局。

    蘇錫常是大市場,水泥需求量5,000 萬噸,此地云集眾多生產廠家,金峰、盤固、天山、南方各有表現,南京、鎮江企業借長江便利物流也會常來"光顧",蘇錫常市場是競爭最為激烈地區。這里交匯著本地及沿江多個方向流入的熟料、水泥,企業交鋒,成本說話,市場在這里定價。

    江蘇建材協會會長聶長蘭點評:江蘇水泥市場競爭、競合同步推進,一味競爭,產業受挫難以為繼,一味競合,產業難以進步。江蘇協會搭好舞臺,推動市場整合,推動產業進步,讓水泥產業融入區域發展,與社會同步。

    7)  上海地區

    上海市轄浦東新區、徐匯、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黃浦、南市、盧灣、靜安、寶山、閔行、嘉定等14區和南匯、奉賢、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6縣。人口2,415萬,無石灰石資源。

    上海是國際大都市,水泥需求量多年保持在高位,據上海水泥協會統計,2015年水泥消費量仍保持在2,500萬噸,上海有6家規模水泥企業,奉賢海螺 180萬噸、浦東明珠海螺90萬噸、金山南方220萬噸、寶山南方110萬噸,張堰南方110萬噸和萬安華新1500 t/d 生產線(主要處理危險廢物),合計水泥生產能力800萬噸。上海是一個主要依靠外來水泥輸入城市,浙江、江蘇是水泥主要輸入省份,安徽、江西、湖北、重慶、沿江進入,山東、河北、遼寧沿海進入。

    海螺水泥上海區域管理委員除海螺除在上海奉賢、浦東明珠兩個粉磨站外,南通海螺130萬噸、海門海螺320萬噸、張家港海螺320萬噸和太倉海螺185萬噸也在其管理之下。上海是海螺重要市場,上海磁懸浮列車和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都選用海螺牌水泥。

    南方旗下寶山南方、金山南方和張堰南方三家企業,熟料來自浙江湖州和安徽廣德,440萬噸水泥生產能力。

    上海在黃埔江兩岸很多水泥中轉站,以龍吳路劃界,西邊水泥的用量占1/3,東面占2/3。上海的混凝土撐拌站均在沿江,可以直接對接水泥。

    南方水泥是上海最大的水泥供應商,除本地外,主要從浙江、江蘇進入;海螺其次,金峰、盤固、鶴林等企業都有進入,由于上海交通便利,上海的價格決定水泥的流入量。

    上海2011年水泥產量800萬噸,2015年水泥產量400多萬噸。說明上海在不斷壓縮水泥產量,據悉,寶山南方去年已停產,奉賢海螺、萬安華新也在退出之列,上海建材2條污泥處理線也遭擱淺,大城市的環保壓力正向水泥產業襲來。

    六、房地產影響

    江蘇房地產下行走勢更為明顯。

    新開工面積,2013年16,358萬平米,見頂回落,2014年負增長-13%,2015年下滑更大,負增長-19%,較2013年縮水29%,減少4,800萬平米,每年2,000萬平米以上縮水,2015年的房地產新開工面積已回退到2008年的水平。

    土地購置面積,2013年4,200萬平米,見頂回落,2014年負增長-18%,2015年繼續大幅回落,4,200萬平米,負增長-51%,較2013年縮水60%,減少2,500萬平米。

    2015年江蘇房地產銷售反彈,緩解庫存壓力。這兩年江蘇基建投下滑加快,2015年投資增速15%,低于全國17%水平。房地產投資出現負增長,-1.1%。直接影響水泥需求的房地產、基建投資處于下行過程中。

    結束語

    江蘇是一個完全、充分開放市場。海螺"T"型戰略主要區域就是江蘇城市群地段,海螺將安徽熟料生產基地和長三角水泥大市場通過長江物流連接在一起,成功地克服水泥發展短板—— "區域半徑"問題,"世界水泥看中國,中國水泥看海螺",是海螺"T"型戰略的成功實施,而海螺成功關鍵詞:規模(生產、市場)、成本、物流、環保。

    江蘇、上海水泥市場成就了海螺,同時本地民營企業也是一展手腳:

    金峰,在內陸一地建起8條5000 t/d 線,1條2500 t/d 線。一家民營企業能做到這個規模,而且是在全國競爭最激烈的地方,持續發展也屬不易。除市場規模支持外,還要看到金峰企業管理,市場、資本運作。金峰能夠持續做到如此規模,在全國也是屈指可數。

    盤固,中國水泥協會原會長雷前治指出:盤固水泥是必須要去看的水泥企業。做為民營企業,盤固建廠之初就沒有"省過",裝備水平、生產環境、企業文化在全國都屬"上乘",標準就是不輸海螺。2008年,轉道安徽,表現了盤固戰略前瞻性。一位海螺高管評價:盤固是最有想法的企業。

    鶴林,2004年2500 t/d 線,2008年6000 t/d 線,2013年 5000 t/d 線,這是一個民營企業走過來的堅實腳印。看到民營企業"單點單線"的發展歷程。鶴林是為數不多成功者,成功在于把握成本,生產成本、物流成本、管理成本,最終在市場中是系統成本說話。鶴林最成功一點:借江輪,市場跑的更遠。

    磊達,對立窯"情有獨鐘",但市場讓磊達更明白,沒有資源就會卡脖子,沒有物流,腿短了就沒有市場。身在江蘇中部鹽城的磊達只有"借船下海"才能把水泥做大。方向一旦明確,磊達一鼓作氣,2011年后3年連投3條5000 t/d 線,熟料基地扎根安徽。磊達看的更遠:安徽的石灰石資源、北方的混合材、長三角的市場+物流,磊達的水泥粉磨群+機制(員工持股,船隊、車隊),構成一道磊達水泥風景線。

    江蘇不是兩大央企中建材、中材主市場,但都有一席之地,中建材兩大推手—— 中聯、南方在此都有布局;中材天山在江蘇要地 —— 南京和蘇錫常,可謂是深耕細作,通力打造3(3個熟料基地)+3(3個粉磨站)。

    長三角是中國水泥市場"風水寶地",是眾多企業市場首選,很多外資企業都看中這一市場,種種原因未能如愿。但在這里我們看到:

    江南小野田捷足先登,1996年5月在沿江南京,投產江蘇第一條4000 t/d 新型干法生產線,一條具有示范意義的沿江生產線,標志規模、物流、市場選點重要性;

    臺資嘉新進步后塵,1997年12月在鎮江投產6000 t/d 線,無獨有偶,背靠資源,沿江碼頭直接下船的生產基地;

    而后,有外資背景聯合、信寧進入。

    江蘇水泥,既有央企,又有地方國企、民企,再加上外企。在一個物流暢通、市場充分開放條件下,既有集團區域協同,又有企業單一基地作戰;既有窯磨一體化,又有分布式粉磨布局;既有沿江、沿河物流,又有公路交通;既有沿江、沿運河流入,又有沿海輸入。江蘇、上海市場承受最為開放、復雜的市場環境。

    而在這一背景下,海螺脫穎而出。和其他地方不一樣的是,江蘇幾家民營企業都有強勢表現,是什么原因有如此表現,值得探討、研究。

    江蘇不是一個孤立市場,是長三角區域的核心市場,通過長江上連安徽、江西、湖北、重慶,下聯上海、浙江;通過運河對接山東;沿海一線北起遼寧、河北、山東,南福建。

    江蘇、上海,長三角市場交匯點,在市場大潮中,一批企業崛起,一批企業出局。海螺從這里走出寧國,邁向世界;中國建材從這里確立產業地位,繼續向全國推進。市場在不斷變化,中國水泥業最精彩的一幕在這里上演,更大的一幕也會在這里拉開……


    [責任編輯:GC05]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隨時了解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