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老太BBWWBBWW高潮-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您當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業新聞| 獨家| 正文內容

    紀錄:外資水泥集團在華“沉浮錄”

    對全球建材巨頭來說,作為不成功拿下中國就無法說其全球戰略的完整。因此包括拉法基、豪瑞在內的眾多國際水泥巨頭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就紛紛開始踏足中國,勢在必得。

    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太平洋就開始進入中國,90年代日本三菱、韓國大宇以及全球建材巨頭法國Lafarge拉法基、瑞士Holcim豪瑞、德國Heidelberg Cement海德堡紛紛踏足中國,通過自建或合資新建、并購、控股等方式進入中國水泥市場的國外知名水泥生產商陸續進入;

    進入二十一世紀,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全新的姿態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2006年再迎第二輪的外資進入潮,愛爾蘭CRH、葡萄牙CIMPOR、意大利水泥、墨西哥水泥。

    (一)法國Lafarge拉法基

    拉法基是全球最大的水泥集團,于1833年在法國成立,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其水泥、骨料與混凝土和石膏板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1.立足北京,探足中國市場

    上世紀九十年代,拉法基開始進入中國市場:

    1994年,拉法基水泥在原北京市懷北礦山水泥工業公司基礎上成立了由其控股的合資企業北京興發水泥有限公司(水泥年產能100萬噸)。該項目作為拉法基在中國的第一筆投資,拉開了其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序幕。

    1996年又收購了北京易成水泥(占股76%),2002年合資成立北京順發水泥(占股70%)。與此同時,拉法基在中國先后建立了十幾個獨資、合資企業,除水泥以外還涉足混凝土、石膏建材和屋面材料。拉法基在北京并購的水泥企業規模都不算大,只是在中國開拓水泥業務的小試牛刀,把北京作為拉法基進軍中國的橋頭堡。

    此后拉法基立足于北京,通過十余年的探索之路,調查市場、熟悉中國,了解整個中國的水泥業發展,探索西方的管理觀念與中國文化的融合,與各級領導建立密切合作關系,以取得在中國的投資經驗。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拉法基也行路坎坷,例如1998年拉法基與陜西省建材草簽協議,主要內容是由拉法基控股秦嶺水泥,由于雙方意見不一致,此協議最終沒有達成。然而這些曲折的探索,都為拉法基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從而為其將來戰略制定提供借鑒。

    2.曲折收購 終成就“西南霸主”

    1999年2月,拉法基在四川省政府、成都市政府及都江堰的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下,都江堰拉法基正式成立,拉法基占有75%的股權。一線于2002年2月投產,年產水泥140萬噸,是當時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單線。

    2002年6月,拉法基與重慶水泥廠合資組建重慶拉法基,拉法基占70.59%股權,并由其全面負責經營,重慶水泥廠原有1條2000 t/d小規模生產線。

    此后,拉法基繼續探索,多地調研考察:2003年,拉法基參與四川金頂的國有股權招標,但在并購中遭遇華倫集團、摩根士丹利、海螺集團、四川威鋼等公司的狙擊,最終黯然而歸;2003年3月,拉法基集團與遼寧工源水泥集團簽訂了合作意向,但由于種種原因,拉法基與遼寧工源的合作意向并沒有付予實施;2003年初拉法基表示欲與秦嶺水泥重續前緣,8月份雙方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但最終還是陰錯陽差,機會錯身而過;2004年,拉法基欲與云南省政府簽訂獨家合作意向書,計劃作為唯一參與云南水泥整合的企業,逐步收購云南省境內的幾家國有水泥企業,后來由于職工安置等方面的原因,雙方最終還是分手,取代拉法基的是同意全盤接手員工的香港瑞安集團。

    2005年是拉法基中國發展之路的里程碑,擴張之路峰回路轉,接連聯手瑞安、雙馬,這兩樁并購案也被稱為改變中國水泥行業格局的大事:

    香港瑞安在接手云南昆明水泥和開遠水泥之后,發生業務虧損,向拉法基拋出了橄欖枝。8月份,雙方最終宣布簽署合作意向協議書,組建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拉法基占股55%,瑞安建業占股45%),共同推進雙方在中國的水泥業務。

    同年11月,拉法基以大約3,800萬美元的價格購入四川雙馬100%的股份,在西南地區的市場份額達到20%,在四川、重慶、貴州及云南市場均有布局,從而奠定在西南的領頭軍地位,并一舉進入中國水泥行業產能前三強,緊隨海螺水泥及三獅水泥之后。

    2006年,拉法基瑞安收購六盤水水城、興義頂效、遵義新蒲的3家貴州本土水泥廠,年產量達200萬噸。

    2007年11月28日,云南省長秦光榮,法國拉法基集團董事長樂峰,香港瑞安建業行政總裁黃月良在昆簽署《關于進一步深化擴大建材行業戰略合作的協議》,并受讓合計約700萬噸的熟料產能。根據協議,到2010年,拉法基在該省的水泥產量將新增1000萬噸,并建設新的石膏板及預拌混凝土工廠。拉法基集團表示:“此次合作是拉法基在中國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是拓展我們在云南省現有業務的一個契機。”拉法基瑞安在中國的水泥產量欲將從2006年底的2000萬噸發展到2012年的5000萬噸。

    3. 災后重建打亂西南格局 拉法基中國布局面臨挑戰

    然而拉法基的此種雄心步伐被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之后的災后重建和2008年11月的“4萬億”投資計劃而打亂,雙重刺激帶來本地水泥需求在短時期內迅速膨脹,眾多企業蜂擁而入,沖開了此前拉法基在西南構筑的防線。

    可以說拉法基進入中國時,獨辟蹊徑,選取了較為封閉的西南市場,當時西南市場經濟落后,國內大集團還顧不上問津,拉法基進入時是西南市場的低點,經過整合,在2008年及之前價格一路攀升,成為全國價格最好的地區,拉法基獲取了豐厚利潤。

    大批水泥企業的蜂擁而入,使西南價格開始一路走低,面對狂熱的投資,作為一家已在全球屹立170多年的建材集團,經歷過沉沉浮浮,拉法基開始對中國市場投資趨于謹慎:2009年至2014年的6年間,僅在西南新增6條新型干法生產線,合計700萬噸熟料產能,“西南霸主”的地位開始逐漸下滑。最后一條生產線2010年9月27日,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與臨滄河底崗紅河水泥有限公司在云南省臨滄市正式簽署收購協議,此后開工建設生產線于2014年3月投產。

    在此期間,拉法基瑞安于2010年2月以總代價約5.07億元人民幣將在北京業務出售給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含北京興發水泥的65%股權、北京順發拉法基水泥的70%股權及北京易成-拉法基混凝土的76.72%股權。

    而與拉法基的謹慎不同,中國強勢企業在繼續華東、華南市場后開始將目光轉向西部新增長空間:

    中國建材于2011年12月25日成立西南開始大規模整合西南水泥,成立時西南水泥已經擁有水泥產能5000萬噸,并提出未來在西南1億噸的目標;

    業內龍頭企業海螺水泥在華東、華南市場碩果累累,隨著戰略推進,從2007年下半年開始攜其在東部市場積累的成熟生產管理和市場運作經驗,開始啟動西部發展戰略2010年海螺水泥在川、渝、滇的產能落地,并在強勢推進。

    臺泥于2009年11月30日與昌興國際簽訂一份與潛在收購有關的諒解備忘錄,借助收購的昌興西南布局進入西南,并提出“疾行西南,對接華南”,“至2016年臺泥國際總產能目標1億噸”的計劃。

    作為曾經進入中國最成功的外資水泥企業,拉法基在西南的失利也使四川雙馬、瑞安建業這兩大在2005年里程碑式、備受關注的合作出現變數:

    1)雙馬回購股權

    2007年,拉法基收購了四川雙馬,按照承諾,控股股東拉法基瑞安將在未來的4-7年內,將其在中國的全部水泥業務整合到四川雙馬。2011年4月19日,四川雙馬收到商務部簽發的《關于同意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公司戰略投資四川雙馬水泥股份公司的批復》,但其后拉法基進入四川后,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少有大的動作,而同時四川雙馬的業績陷入低谷,連續不達預期,根據重組之時簽訂的《盈利補償協議》規定,拉法基控股就未實現盈利部分對拉法基進行補償。

    然而,四川雙馬仍舊于2012年5月24日宣布回購股份,向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公司發出了《四川雙馬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通知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公司執行股份補償承諾事宜的告知函》并取得書面確認,拉法基中國同意四川雙馬立即就定向回購2011年度補償股份事宜召開股東大會,按照四川雙馬以1元人民幣的總價定向回購補償股份的原則通過股東大會決議,回購以后即行注銷;如果該回購未能獲得股東大會通過,則拉法基中國將依據《盈利補償協議》及其補充協議的約定履行有關手續將該部分股份贈與四川雙馬股東,由屆時的全體股東按比例共享。

    盡管此后回購方案被否,但四川雙馬股權回購的行為,除受利潤下滑影響外,同樣顯示出拉法基在中國市場水泥業務衰退的趨勢。

    2)瑞安分手危機

    2011年拉法基瑞安水泥總銷售量約為2650萬噸,較2010年增長14%,但因售價受壓及成本上漲,業績連續兩年并不理想。

    而瑞安建業2012年啟動房地產業務,轉型為房地產商,并提出“三年翻番”計劃,為加快房地產投資瑞安,時任瑞安建業行政總裁黃勤道在當年5月份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示,目前已與多于一位潛在買家洽談,力爭于年內出售與拉法基合營的水泥企業資產。然而此后瑞安建業對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判斷失誤也使其負債率大幅攀升,正如2012年年報中陳述:“于2012年,在持續的調控政策下,中國內地的房地產及水泥業務面對嚴峻的營商環境,瑞安建業的主要業務表現備受挑戰。”

    但是由于涉及資金較大(資產賬面值為40億元)、拉法基瑞安存在早期建設生產線規模較小、投資成本較高等影響,此部分股權的轉讓一直懸置三年。

    4. 積極應對:削減成本計劃+拉豪對等合并

    拉法基集團2012年6月12日提出成本削減計劃,計劃在未來4年內削減成本13億歐元(約合16.49億美元),在2015年底前停止大型收購,并緊縮資產支出,從而使EBITDA(息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至少達到4.5億歐元(約合5.7億美元)。

    拉法基新戰略計劃的公布主要是由于其開始遭遇發展的瓶頸期:2011年,標普和穆迪已將拉法基的評級調降至投資等級以下,其債務評級被標普和穆迪降至垃圾級別的“BB+”,由于原材料價格上漲、中東的政治動蕩以及美國、西班牙、希臘等國建筑開工量下降,拉法基將很難恢復利潤率。拉法基希望通過這次戰略調整使公司在2015年其現金流與債務比將使其能夠重新獲得標普和惠譽投資級別的“BBB”評級。

    2014年4月7日,全球兩大水泥生產商——法國拉法基與瑞士豪瑞發表聲明,合并成立新公司——拉法基豪瑞公司,此次合并將締造一家合并營業收入達320億歐元的行業巨擎,是全球水泥工業有史以來最大的并購案。

    此次合并將幫助兩家公司縮減成本、減輕債務,并更有效地應對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影響水泥業發展的能源價格上漲、競爭加劇以及需求不振等問題。預計合并后將達到如下效益:通過不斷加強的協同合作,在三年內全力以赴,通過規模經濟、經營效率的增強與財務成本的降低,使業績提高超過17億瑞士法郎,約合14億歐元,其中在第一年實現這一目標的1/3:即通過最佳應用、規模化以及多重使用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實現稅前折舊前利潤12億瑞士法郎,約合10億歐元;實現金融儲蓄2.4億瑞士法郎,約合2億歐元;實現資本支出優化 2.4億瑞士法郎,約合2億歐元。

    目前兩大集團的合并案已通過,內部整合正在進行中。西南是拉法基的主戰場,而豪瑞在中國的水泥業務通過百年華新水泥這個平臺,以中南為重點,以西南為延伸,兩家企業在重慶、四川、云南三省均布有產能,拉豪合作或將緩解其在西南的現有尷尬局面。

    5. 拉法基再度出手 接手瑞安建業水泥股權

    2015年3月,瑞安建業公告,以25.53億港元出售拉法基瑞安水泥45%股權,買家為持拉法基瑞安水泥55%股權的另一位股東拉法基的全資附屬公司Financiere Lafarge。

    拉法基瑞安水泥曾于2013年12月拒絕了瑞安建業退出水泥的方案,但一年之后,拉法基集團以下屬子公司接盤瑞安45%的股權,主要是兩方面因素:

    一是,瑞安建業加速退出,重新估測水泥業務出售價格。瑞安建業與拉法基合營的水泥企業資產,預估的資產賬面值為40億元,但由于涉及資金較大、拉法基瑞安存在早期建設生產線規模較小、投資成本較高等影響,此部分股權的轉讓一直未真正落地。而此番瑞安建業的出售價位降為25.53億港元,可謂虧本出手,或受其集團下業務盈利能力不足、急于分拆重整瑞安系、尋求新盈利點所致。此次出售公告中稱“此出售對集團的現金流及財務狀況提供正面貢獻。于出售事項完成后,公司將繼續進行其房地產資產的變現計劃,并將重點重新投放于建筑業務。”

    二是來自于拉法基集團在自2012年中以來提出的成本削減、2014年的拉豪合并兩大危機處理方案開始顯示效果,此次出手購買瑞安45%股權的為拉法基的全資附屬公司Financiere Lafarge,或預示著拉法基集團對危機積極的應對措施重啟了股東對其的信任度和期望值,打破了2012年年中成本削減計劃中提及的“2015年底前停止大型收購”。拉法基在西南的原有布點,借助豪瑞在中國的華新水泥,世界兩大建材巨頭在中國的平臺融合或對西南水泥市場自有一番計劃。

    (二)瑞士Holcim豪瑞

    瑞士Holcim成立于1912年,是全球第二大水泥和集料供應商,從在瑞士成立第一家水泥廠開始,豪瑞的發展足跡遍布于歐洲、中東、南非、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市場,對Holcim意義重大。1995年,Holcim開始在中國進行戰略投資,豪瑞成為蘇州金貓水泥的股東,同年在北京成立代表處。

    四年后的1999年,Holcim跟中國的百年企業華新水泥合作,此后又將所持的金貓股份賣給了華新,并于2008年成為華新最大的股東。

    中國水泥行業加速發展的宏觀環境,以及華新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百年老店的名號、市場和優秀的企業文化所帶來的高速成長,都是Holcim步棋許久的動因。但其最終實現對華新的控股卻歷經長達10年的時間,經歷了三次入股:

    1999年3月4日,三峽工程進入大規模混凝土澆筑階段,此時對于華新水泥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新機遇。華新為了參與其中,決定擴大產能定向增發,但資金受限,在無法擴大產能的情況下決定定向增發,Holcim趁機認購華新水泥增發的7700萬股B股,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從而也邁開了它注資華新水泥的第一步。

    Holcim與過去6年的合作中已和當地政府和華新水泥建立良好的關系,2005年4月29日,Holcim通過大宗交易方式購得華新水泥876.13萬股B股,至此,Holcim共持有華新水泥B股8576.13萬,占公司總股本的26.11%,只比控股股東華新集團少1.03個百分點,華新形成了兩大股東持股數量差別不大相互制衡的局面。

    隨著華新水泥產能的不斷擴張,使資金鏈比較緊張,遭遇資金瓶頸,其資產負債率一路飆升,最高時71.06%(2007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顯示),華新水泥面臨著巨大的經營風險,十字戰略發展趨緩,亟欲尋找突破口。而在資金匱乏的壓力下,華新水泥再次向Holcim拋出定向增發的橄欖枝。根據華新水泥預測,通過對Holcim的定向增發,將減少對銀行的借款,使資產負債率將下降14.24%,并且使得華新水泥在資金瓶頸中突圍。

    2006年3月6日,華新水泥與Holcim簽署了《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框架協議》,擬定Holcim將通過由公司向其定向發行人民幣普通股(A股)的方式對公司進行戰略投資、增持公司的股份。此次投資完成之后,Holcim將獲得對華新水泥的實際控制權。

    2006年11月,華新向Holcim定向增發1.6億股A股方案獲得商務部批準。最初的發行價僅為6元/股,這一收購價讓市場對于華新這一優質資產產生了“賤賣”的懷疑,被坊間批評為“國資外流”。

    經過兩年的磋商協調,2008年2月4日,Holcim以每股人民幣26.95元的價格購買了華新水泥非公開發行的7520萬股A股,至此,Holcim在華新的持股比例從26.11%上升至39.88%,成為華新最大的單一股東,這場曠日持久的收購拉鋸戰也終于圓滿落下帷幕,Holcim最終成為華新實際控制人。

    該發行方案最大的亮點在于:通過提高增發價格,減少發行股數,實現融資20億元左右,融資金額相當于公司公布的第一套方案的一倍,更重要的在于發行7520萬股,遠遠低于1.6億股的初步發行方案和市場預期,公司發行股本帶來的攤薄負面影響將大大減少。

    回顧Holcim控股華新水泥的三部曲,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時間,這份耐心是定力是值得讓人欽佩的。Holcim是世界水泥巨頭,使華新水泥能夠站在水泥巨人Holcim肩膀上繼續擴張:

    幫助華新水泥在法人治理結構、財務管理、技術、人才勞務、拓展海外市場等方面不斷改進和完善,進一步對公司治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在繼續延伸十字戰略的基礎上,拓展縱向一體化,使華新水泥成為國內第一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水泥制造商;

    同時作為老牌水泥集團,Holcim與華新分享了成熟的技術和成功的管理經驗,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以及可再生資源利用上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例如華新的市政和工業垃圾協同處置技術,是一套以豪瑞的全球經驗和水泥加工技術為基礎并且適合中國國情的領先技術。利用華新的水泥窯對垃圾進行安全處理,并將這些垃圾轉化為安全、有用的產品。

    (三)德國Heidelberg Cement海德堡水泥

    海德堡,于1874年6月5日登記注冊,總部設在德國,有著近140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大的水泥制品生產商之一,在水泥、混凝土及建筑材料領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世紀90年代以來,集團通過一系列的投資及收購加快了國際化進程。目前,集團分支機構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具有良好成長性的新興市場。

    1995年,海德堡收購比利時CBR,彼時比利時CBR與香港越秀投資公司在廣工合資成立中國世紀水泥有限公司,通過收購CBR,海德堡開始進入中國市場,此后與廣東越秀水泥先后在混凝土和水泥行業開展合作,這是海德堡最早在中國的投資。

    在同越秀水泥合作之后的10年內,海德堡仍舊在主力放在海外和其他產業,在中國水泥產業中并沒有什么大的動作。在這10年中,中國經濟和水泥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海德堡欲重進中國水泥,但當時東部及南部發達地區市場都已呈飽和狀態,只有西部地區還處于待開發階段,海德堡水泥要想后發制人,必須以西部市場為突破點。2005年,海德堡終于等到了機會,宣布同中國水泥大集團冀東水泥合作。

    冀東水泥在2000年提出“三北”戰略,2003年冀東水泥在寶雞投產第一條5000 t/d生產線,成為最早進入陜西市場的外來水泥大集團,然而還未立穩腳跟,第二條線正在建設之時就遭遇突如其來的“嚴冬”,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103號文),對水泥建設項目嚴控貸款,包括冀東水泥在內的眾多水泥企業因此備受資金煎熬。2006年3月7日,在資金受制漩渦中堅持了近三年的冀東水泥終于果斷出手,將其在陜西所持有的扶風公司45.77%股份和涇陽公司40%股份,出售給德國海德堡。

    海德堡水泥以合作雙贏的方式,通過聯合冀東水泥作為攻占西北地區的橋頭堡,徹底打破當地原有的水泥市場格局,一著妙棋,滿盤皆活,海德堡不僅盤活了集團在中國的業務,并如愿以償地挺進了中國廣闊的西部市場。

    與此同時,海德堡將目光瞄準中國東北市場,2006年10月2日,海德堡水泥與遼寧工源水泥集團正式簽定了收購其80%股權的協議。工源水泥集團地處東北遼寧省,在沈陽、本溪地區有三個水泥工廠,在內蒙古通遼設有一粉磨站,年生產能力為300萬噸水泥。然而幾經周折,2007年12月,山水接手工源,海德堡水泥退出,山水集團不僅成功擴大了產能,而且還借機北上進入東北市場。

    (四)愛爾蘭CRH

    總部設在愛爾蘭都柏林的CRH集團,成立于1936年。是一家以經營建筑材料為主的企業,主要涉及水泥、建筑材料及建材產品的生產及分銷等領域。業務遍及全球23個國家,同時在德國柏林與美國NASDAQ有上市公司。

    CRH在2003年開始進入中國,并一直沒有間斷與中國大型建材企業的交談,最終將目光鎖定中國東北市場,開始接觸當地強勢企業。據相關消息透露,CRH進入中國東北與亞泰和小嶺水泥廠的接觸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并將亞泰水泥列為第一落點,三嶺水泥列為第二落點。

    CRH在2003年就欲收購亞泰水泥,但由于亞泰一直謀求控股權而遲遲難以取得進展,然而經過多次磋商,仍進展緩慢,于是加緊推進與第二落點三嶺水泥的談判。2006年 10月10日,愛爾蘭的CRH公司以3.2億元代價輕松拿下黑龍江三嶺水泥廠,正式進入中國東北市場。黑龍江資源并不豐富,三嶺水泥廠于2003年新上了一條日產1200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距哈爾濱較近(位于哈爾濱市東南45公里處)。CRH最主要的動機就是想占領哈爾濱市場,進而擴大到整個黑龍江市場。在雙方簽約儀式上,CRH首席執行官Liam O'Mahony坦言“這個協議的簽訂為CRH進入市場容量巨大且高速發展的中國建材市場獲得了非常好的機會。”

    亞泰水泥與CRH進行過多輪正式接觸,隨著雙方多次踏查和縝密調研,經過十幾個月的談判,最終在2006年10月16日雙方簽署了合作意向書,CRH同意只參股不控股,擬收購亞泰水泥26%的股權,并且在意向書中增加了三年以后增持至49%選擇權。2008年3月,在經過近三年的談判后,CRH與亞泰水泥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CRH將受讓亞泰集團全資子公司——亞泰水泥26%股權。2009年1月8日,該合作終于交割,亞泰集團成功引資21.32億元人民幣,CRH借助“東北王”亞泰水泥實現了在東北的布局推進。

    (五)葡萄牙西姆泊水泥CIMPOR

    葡萄牙西姆泊水泥CIMPOR創立于1976年,是一家國際性水泥集團,在全球水泥企業中排名前十位。葡誠水泥是葡萄牙水泥集團在中國投資設立的所有企業總稱,其管理總部設在上海,下轄業務劃分為葡誠水泥北方區和葡誠水泥南方區,北方區覆蓋山東省和江蘇省北部,南方區業務覆蓋江蘇省南部:

    2006年10月12日由香港上市公司中國誠通的全資附屬公司誠通水泥與葡誠水泥合資成立西姆泊誠通公司。誠通水泥通過轉讓旗下海南集團持有蘇州南達水泥的71.03%股權,作價港幣4149.6萬元,占合資公司注冊資本的20%;Cimpor則以現金港幣1.66億元出資,占注冊資本的80%,并同意向合資公司提供最多1300萬歐元的貸款融資,以撥作該公司的營運資金及擬收購山東榴園60%股權所需資金。

    同月16日,葡誠水泥宣布通過西姆泊誠通水泥公司以210萬歐元收購山東榴園水泥有限公司60%股份,榴園水泥擁有2條2500 t/d新型干法生產線,年生產能力為180萬噸熟料、120萬噸水泥。收購榴園水泥后,西姆泊誠通水泥公司在中國的水泥年生產能力將達到510萬噸。

    2008年10月,葡誠水泥宣布以250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溧陽東方水泥,溧陽東方位于江蘇省常州市,擁有1條2500 t/d新型干法生產線。

    2009年10月,葡誠(淮安)水泥有限公司年產120萬噸水泥粉磨站竣工投產,方便對蘇北水泥市場的供應。

    2010年10月份,葡誠水泥在山東省棗莊投資1億歐元新建一條5000t/d新型干法生產線投產。然而這條生產線投產后,于2012年4月份就因員工勞資糾紛引起全面罷工停產事件、2012年末再因與臨近村民糾紛以及污染舉報、媒體曝光而被迫再次全線停產整改,糾紛不斷,而同時Cimpor在全球市場也開始遭遇挑戰,由此阻礙了其在中國步伐的繼續推進。

    2012年年底,巴西沃托蘭廷水泥(VotorantimCimentos)成功收購葡誠水泥100%股份,首次進入中國市場,2013年7月1日起,巴西沃托蘭廷水泥之前全盤收購的葡誠水泥業務整體更名為“華沃水泥”。

    (六)日本水泥企業集團

    隨著日本房地產經濟不景氣,水泥產業供過于求的局面仍然存在,使得日本水泥行業一直在走下坡路,開拓國外市場成為了行業發展的一大方向。

    1. 太平洋水泥

    太平洋水泥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水泥企業集團,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就登陸遼寧大連,于1989年7月成立大連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1992年7月建成投產,擁有4000 t/d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2000年開始盈利,2002年開始分紅,平均每年利潤到8000萬左右,利潤率在16~20%,最高稅后利潤達到1億2000萬。

    1993年3月12日,江南小野田水泥有限公司成立,坐落于江蘇省南京市東北郊棲霞山麓、毗鄰長江,由南京化建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出資12.41%,日本國太平洋水泥株式會社出資79.31%,和日本國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共同出資8.28%,共同投資經營。同年12月開工日產熟料4000噸生產線,1996年2月28日點火試生產,5月28日竣工并投入商業性生產。公司自備一座凈化水能力為15000噸/日的自來水廠和一座4.2萬噸級的散裝水泥專用碼頭。

    1995年,由河北省建設投資公司、撫寧水泥開發總公司、交通部秦皇島港務局、太平洋水泥株式會社、丸紅株式會社、丸紅中國有限公司中日雙方六家公司興建秦皇島市淺野水泥有限公司,座落在中國著名的避暑勝地海濱城市秦皇島市。1997年投產了1條4000 t/d新型干法生產線,總投資額為16億元人民幣,廠區占地面積為540畝(35萬平方米)礦山占地面積為3300畝(220萬平方米),并在秦皇島港內建有一套年出口量為100萬噸的散裝水泥專用設備。

    2012年5月,太平洋水泥同中國新疆天業(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就為加強中國資源循環經濟的發展,合作共同投資設立新的合資公司,以廢渣為原料生產特種水泥達成了合作意向。獲得政府許可之后,2013年4月雙方建立合資公司,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縣建設日產3000噸特種水泥生產線。然而2013年中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局面出現惡化,且國務院加強了對水泥行業新增產能項目的禁令,這項合資進程受阻,不得不選擇終止計劃。

    至此太平洋水泥在中國保持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布局的三個布點(遼寧大連、江蘇南京、河北秦皇島)。盡管均為初期布局時建設的1條4000 t/d規模生產線,此后并無擴建,但采用當時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帶五級懸浮預熱器(DD爐)的窯外分解干法生產工藝,主機設備全部由國外進口,且不斷通過技術改造,水泥質量、節能降耗及消煙除塵指標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盈利能力也不容小覷。

    對太平洋水泥而言,由于三個布點均位于省會或旅游區等環保要求較高的地區,目前面對的主要挑戰來自于中國政府對環境日益重視、環保要求的日漸嚴苛,太平洋水泥力爭建設“都市水泥廠”,在水泥生產的同時保護環境,尋求生存空間。

    日本一直被認為是垃圾處理事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水泥工業利用水泥窯處理廢棄物方面的經驗值得各國借鑒,特別是水泥窯協同處置下水道污泥方面。日本太平洋水泥就是具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通過自行研發的技術能夠把污泥變為水泥,真正使水泥廠成為了城市的凈化器。太平洋水泥將此理念引進中國,對水泥生產線進行了改造,利用水泥生產線處置工業廢棄物和城市垃圾,擔負起處理城市廢棄物的功能。

    2. 日本三菱水泥

    日本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日本三菱商事株式會社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在山東煙臺獨資興辦煙臺三菱水泥有限公司,建設日產能規模3000噸新型干法生產線,項目總投資1.35億美元,注冊資本4809.6萬美元。于1991年11月由原國家計委批準立項,1992年9月公司成立,建設周期只用兩年,于1995年5月投產,3個月即達產達標,創造了震驚中外的“三菱速度”。

    日本三菱認為水泥項目的成功取決于物流,而港口尤為重要,因此在煙臺建立水泥生產線時,就設想在青島建立一個裝卸、儲存基地,1998年,日本三菱開始就水泥裝卸、儲存基地項目對青島進行調查,最終將“繡球”拋給了青島港。2003年7月,由日本三菱與青島港集團合作建設的青島港散裝水泥基地開工,工程位于青島港老港區七號碼頭44泊位,初期投資450萬美元,由日本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和三菱商事會社出資,青島港建港指揮部施工建設,于2004年完工。該工程改造44泊位,配套建設15000噸水泥儲罐1座、1000噸水泥儲罐3座及相應配套供電、通訊等設施。工程投產后,將使青島市具有年生產規模40萬噸的現代化散裝水泥裝卸、儲存和分撥基地。

    依托青島港散裝水泥基地工程,2006年初吸收合并了青島三菱水泥有限公司,2007年又將戰線延長到江蘇連云港,吸收合并連云港三菱水泥有限公司,水泥產量達到200萬噸,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和企業競爭力。2012年5月投產配套純低溫余熱發電系統,裝機5MW,年運轉率7200h,年發電量3474×10萬kwh。

    (七)其他外資企業

    1.意大利水泥

    意大利水泥集團成立于1864年,迄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是產量居歐洲第二、全球第五大水泥制造商。

    然而其進入中國的步伐較晚,2007年6月27日,意大利水泥成功并購陜西富平水泥有限公司,這次收購是意大利水泥集團在中國的第一項投資,也是意大利在陜西省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項目。陜西富平水泥有限公司公司注冊資金人民幣5.79億元,擁有一條日產5000噸、年產200萬噸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和一座高品位石灰石礦山。

    作為遲來者,此后意大利水泥并未繼續推進在中國的布局,以單點在膠著中經歷著陜西市場的沉沉浮浮。2012年5月,西部水泥公布,其香港間接全資附屬公司集誠公司向意大利水泥集團附屬公司CimfraChina收購旗下富平水泥全部股權,并將以發行2.84億股股份的形式償付代價5.04億元人民幣(約合6.2億港元),占擴大后股本6.25%。

    2.韓國大宇水泥

    大宇水泥是由韓國大宇集團在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和日照港投資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總投資29890萬美元,于1993年批準設立,1994年開工建設,1997年6月投產,設計產能為日產7200噸,建成后是當時亞洲單機產量第一。

    落子山東,是大宇集團在高速成長時期全球棋局的一部分——大宇對山東的投資主要集中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口氣擲巨資,在山東設立了當時國內建材行業最大的外企——大宇水泥、當時國內最大的外商獨資挖掘機制造企業——大宇重工業煙臺有限公司,以及當時國內最大的汽車零部件項目,分別散落于泗水、日照、煙臺、威海、青島5地。

    但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大宇集團債務危機全面爆發,一方面是發展速度太快,另一方面是產品的升級換代沒有跟進,到1999年,瘋狂擴張的大宇集團負債高達598億美元,當年11月,大宇集團前集團董事長金宇中及14名下屬公司的總經理正式宣布辭職,大宇集團就此瓦解。

    大宇總部破產的“多米諾效應”波及到曾被寄予厚望的山東項目,其在中國投資的企業被劃給了不同的債權人,大宇水泥由于是大宇零部件公司的擔保人,大宇水泥資產曾遭到法院查封而停產,二期計劃制造的兩條生產線設備最后只能變賣給了池州海螺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但大宇水泥在山東的區位優勢明顯,且引進了POLYSIUS公司的干法水泥生產線,主要設備是德國與法國制造,技術先進,是許多水泥企業巨頭的目標。2011年8月,中國建材旗下中聯水泥收購大宇水泥100%股權簽約儀式昨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正式接受韓國大宇在中國唯一的一個水泥項目。

    3.墨西哥水泥Cemex

    CEMEX公司成立于1906年,發展到90年代在其本國成為了第一大水泥企業集團,壟斷70%的水泥生產企業。90年代初開始向國外擴張業務,在短短的幾年內,由一個內向型的企業發展成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外向型國際大建材生產集團公司,是水泥和預制混凝土生產和銷售方面的全球主導企業,業務遍及北美洲、中美洲和南美洲、歐洲、加勒比海、亞洲和非洲等地區的50多個國家,是世界最大的白水泥生產商。

    作為世界第三大水泥生產商,CEMEX水泥公司有意進入中國水泥市場,2002年派出陣容強大的代表團考察中國水泥市場。然而在中國一直沒有水泥廠。

    2007年6月CEMEX收購瑞科爾,成立了西麥斯(天津)有限公司,從事預拌混凝土的生產、運輸和泵送等服務。


    [責任編輯:GC05]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隨時了解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