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作毅:再出發,下半年水泥的優與憂
興業觀點(黃詩濤):
歡迎大家參加第1期建材專家講壇,我們興業建材團隊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主推的都是些業績成長型公司,如首推的長海股份和友邦吊頂,也都是最先創出新高的建材股票,偉星新材和東方雨虹也是下半年重點的標的,各位投資者可以在我們的周報等相關報告中就具體邏輯得到很好的解讀。
就目前的時點而言,投資者還可以重點關注下水泥板塊,具體邏輯在于:
第一,水泥價格已見底,本輪旺季的水泥價格將超過2季度高點,環比實現較大漲幅??梢钥吹缴现芴鞖馍晕⒊霈F好轉,華東和華北的水泥價格就開始要反彈了,這說明目前水泥價格基本處于底部位置,而且需求情況不錯。整體上,我們對今年水泥價格的基本判斷就是易漲難跌,一是因為價格已經處于比較低的位置;二是就微觀企業層面來看,不論是南方的華潤水泥、海螺水泥和中國建材,還是北方的中聯水泥、山水水泥、天瑞水泥、金隅冀東都有自己的盈利訴求,因此在這個時點上,我們認為水泥價格有非常強勁的向上動力。
第二,周期股的增量資金逐步進場,未來幾個月水泥的邊際改善是周期行業中最大的。今年做周期股的增量資金可能主要來自于商品市場,隨著商品指數不斷的上升,可以看到從5月份以來,商品指數和周期股出現了更加緊密的聯動。往后看商品指數進一步上升是可預見的,如此周期股也面臨了一個比較好的增量資金環境。而從周期品種橫向比較來看,水泥是未來兩個月邊際變量最大的行業,煤炭和鋼鐵價格已經出現上漲,但是水泥價格從5月份到現在一直在跌,直到上周才開始有所起色,所以說水泥行情在未來兩個月是值得期待的。
從短期水泥價格漲跌的博弈到增量資金的流動,我們認為還可以進一步探討的就是需求的邏輯。從今年來看需求環境一直是不錯的,水泥產量從4月份到6月份一直維持比較穩定的增長。3到4月份的變化主要來自權威人士對宏觀環境拉閘;從4月份到現在,微觀層面能夠看到不斷上漲的房價和旺盛的購房需求,而6月前20天水泥需求量是超了一些預期的,但因受下旬暴雨超預期影響,6月最后整體需求量偏弱。近期權威人士再次發出了聲音,至于這次還能不能起到作用,個人認為可能相對小很多。尤其是G20前,中國作為主辦方提出穩增長議題,市場仍會維持一個較良好的政策氛圍,在宏觀數據層面出現更好的反饋,所以在這2個月,對固定資產投資產業鏈條上的這些行業可以持更樂觀的態度,而水泥作為未來兩個月邊際變量最大的細分領域是值得重視的,尤其在目前時點來看,水泥PE、PB又處在歷史低位,具體推薦標的還是根據漲價的位置來,華北、華東也就是冀東、海螺和華新。
更微觀的變化還請劉作毅總裁做更詳細的解讀。
專家市場解讀(劉作毅):
今年上半年水泥市場走勢是比較不錯的,沒有延續2015年的下滑態勢,比大家預期的要好。從上半年走勢來看,行業自身對2016年做了很好的準備,但不同市場表現是不太一樣的。今年首先發力的是華東地區,但是市場表現也看到了,我認為是100天的周期,前50天上漲,后50天下降,但是實際上華東地區一直是在產能過剩大背景下,行業里市場運作最充分的地區,這個地區主導者就是海螺和中建材。上半年成功經驗和失敗經驗都是要總結的,今年看到東北市場、華北市場、西北市場首先是止跌企穩,但遼寧跌的比較厲害,影響了整個東北市場,吉林和黑龍江由于前期整合力度較大,在市場下行時都有比較好的表現,但是由于遼寧區域前期整合沒有到位依舊比較分散,直接享受了黑龍江和吉林的成果。現在遼寧地區價格依然比較低,但是目前東北地區整個一盤棋,正在共同策劃新方案,政府也會積極參與。
今年行業有個新認識,如果僅靠市場配置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是行不通的。用兩個數據來說明,2015年東北地區的遼寧省產能發揮率約40%,華北地區的山西省約30%多,但可以看到兩個地區并沒有產能退出,所以今年由政府、行業、企業共同推進市場整合實現去產能的力度在加強,華東地區這么做了,東北地區也這么做,只是受困遼寧拖后腿(具我了解,遼寧會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協同,但目前還處在方案準備方面)?,F在最有看點的就是華北市場,金隅冀東的整合終于落地,這帶來一個啟示,市場倒逼的機制在形成,只有大集團的重組才能夠很好的應對市場下行使市場穩定。
在過去10年市場成長期,我主要看三條曲線。第一條看需求的增長,第二條曲線是落后產能立窯的退出,這兩條曲線疊加才是整個需求空間,既有新增需求又有落后產能退出。第三條曲線即新增產能,尤其在4萬億投資后這部分發展非???,超過了新增需求和落后產能退出的疊加效應,雖然需求沒有到頂峰(2014年前),但是供需關系在2012年開始出現拐點,由東部到中部到西部,由此造成了產能過剩,甚至是全面過剩。而這個時候行業主導力量通過控制供給、限產等方式,實際上是改善了供給關系,對價格彈性起到了很大作用,尤其是2011、2013年水泥價格都有很好的表現。但是2014年以后,市場的風向變化了,需求線是持平向下的,落后產能也幾無退出,但是產能仍在增長,行業過剩越來越大。過剩產能在這兩年退出是非常緩慢的,甚至有些地區根本沒有退出,主要指熟料。只是某種意義上的限產,但過剩產能并沒有有效出局,和供需關系沒能匹配。在這種市場環境中,大企業受到沖擊更大,因此逐漸出現了涉及范圍更廣(冀東和金隅是突出代表,兩者要合并起來減少摩擦應對市場)的大企業間的整合以抵消市場下滑的趨勢。今年華新和拉法基是合作的,西部水泥和海螺(由于6月30日商務部沒能核準最終沒能兌現),其他地區中材、中建材從國資委開始合作,華潤在云南和福建都和當地企業進行合作,大企業合作的態勢明顯增強,這個力度是超預期的,現在大企業股權合作、資產合作已成為主流。
目前我仍然堅持觀點,華南依然是最好的市場。雖然華南市場漲勢低于華東地區,但淡季價格穩住了,另外今年海螺和華潤兩個領導層進行的互訪意味著兩者對市場達成某種共識,所以華南市場我還是看好的。另外西南市場需求不錯,但是價格沒起來,原因在于西南地區這兩年新增產能增長過快,目前仍處在消化階段,現階段產能發揮率還在65%左右,在這樣的產能發揮率情況下,市場為了平衡份額在前段時間有博弈,未來可能會到談判階段,因為在四季度應該是西南極好的發展時段。就西南市場而言,最好的市場在云南,其次是貴州。還有西北地區,典型的就是新疆。今年新疆開了總結大會落實了配額制,這其實在以前就做過,是由青松和天山做主導,新疆產能過剩嚴峻,全行業虧損。但新疆有特殊的條件:第一,新疆區域非常封閉;第二,新疆基本都是綠洲經濟,比較容易保護小區域的穩定性,所以新疆前兩年非常差,今年很多企業扭虧為盈,取得了較好的利潤。但新疆的這種經驗能不能推廣到內地還需要考慮兩點:第一,主導企業的認識;第二,政府主導的意識。總的來說,上半年大部分地區以協同為主導因素積極主動把價格向上推動。部分地區推動失敗,比如華東地區(操之過急致使價格漲得過高,造成了不平衡)。結合過往的協同經驗,協同最容易成功的是當價格達到底部,而如果市場突然轉好,利潤空間較大也容易協同成功。但要維持一個穩定的協同,使價格穩定不變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協同過程中,需求的變化,供需關系的變化,集中度的控制,過剩產能,區域的位置等因素都會影響協同,所以協同競爭、競爭協同是一個過程。從全國角度來說,需求可能將呈現一種持平并繼續下降的趨勢,但是西南、西部地區相對較好。
提問環節:
Q1:南方、河北的暴雨出現在淡旺季轉換期,對水泥漲價的節奏、彈性是否有影響?
A1:需求仍是本行業最大的影響因素,比如近年來華北、東北地區價格持續下滑是因為沒有需求支撐。今年供給仍較大,但總需求較好,故有需求面的支撐淡季降價的速度和力度較有限。隨著雨季的好轉,工程將快速恢復。2015年由于政府不作為、反腐等原因導致部分項目推進緩慢,現在項目開始開工,雨季的干擾某種程度上會使需求更集中,對漲價有一定好處。
Q2:新疆的供給側改革在全國是否有可復制性?
A2:行業的共識、政府的積極引導對制度的實施有重大作用,其他區域能否實行有待考察。其中物流是一個很大的制約協同的因素,比如吉林,黑龍江進行了整合,但是遼寧沒有整合導致價格無法上漲。很多地區因為流動性差導致了價格的持續下降?,F在大企業主動達成共識,是一種共識的進步。
Q3:青海、西藏的水泥需求能否維持現在的較好狀態?
A3:西藏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地區,需求和供給的基數較低,且對環保的控制較嚴,所以生產線的產能無法和內地相比較,西藏的水泥價格一直比較穩定,受外界干擾較少,所以價格較好。青海有波動,由于去年甘肅的一條生產線進入青海,導致青海水泥價格下降。青海因和蘭州接觸緊密所以受甘肅市場的沖擊較大,青海整體產能規模較小,是一個比較獨立的市場。
Q4:對于今年水泥需求量的來源是房地產的投資量好還是基建的情況較好?
A4:去年水泥需求下跌幅度超過了預期,今年行業的最大期望是止跌企穩。房地產的止跌企穩,部分地區恢復性增長,基建仍處于穩定增長,所以水泥需求的向下恐慌消失,并且給水泥的價格反彈提供了需求支撐,今年整體上需求背景較好。下半年的增長要吸取經驗,不能漲得過高。
Q5:未來兩到三年水泥的需求是否還有下降的趨勢?水泥價格有多大的上升和下降空間?
A5:需求仍下降,價格向下空間小。去年許多地區水泥價格達到底部,比如華北水泥價格達到底部后,冀東、金隅展開整合。隨著行業整合的持續推進以及政府的積極參與,如錯峰生產,環保等,行業供給側收縮有實質進展。目前來看,要判斷價格,主要看大企業的合并整合能否抵消產能過剩。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