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工業用電負增長 產業結構縱深調整
用電增速下降一方面反映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也反映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深入推進。
工業用電負增長,尤其是重工業用電增速大幅下降拉低一季度用電增速。工業用電增速分化表明傳統高耗能行業發展明顯放緩,而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向縱深推進。在目前的過渡階段,新動力尚未完全形成,傳統動力大幅削減,使得工業增長明顯乏力。
經過多年高速增長之后,中國電力消費正在向低速回歸。
近日,中電聯發布1-3月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分析稱,主要受市場需求乏力及氣溫偏暖等因素影響,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同比大幅回落,工業用電量負增長,高載能行業用電量增長乏力。
今年一季度,全國全社會用電量129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0.8%,這一增速創近6年新低。3月份,全國全社會用電量4448億千瓦時,同比下降2.2%。
國網能源研究院經濟與能源供需研究所所長單葆國認為,用電增速下降一方面反映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也反映經濟結構調整正在深入推進。今年上半年,預計用電增速將會保持緩慢增長;下半年,在上年夏季用電低基數的影響以及穩增長政策發力的作用下,用電增速將會反彈。全年用電增速約為4%的概率較大。
工業用電負增長
工業用電負增長,尤其是重工業用電增速大幅下降拉低一季度用電增速。
中電聯統計顯示,一季度工業用電量同比減少0.7%,增速同比下降5.9個百分點。其中,輕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1.8%,增速同比下降3.2個百分點;重工業用電量同比減少1.1%,增速降低6.4個百分點。
在重工業中,黑色金屬和建材行業用電量同比分別減少6.8%和4.4%,增速同比分別大幅下降8.5和15.1個百分點,化工、有色金屬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3.6%、3%,但用電增速均回落。同期,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5%,增速同比提高6.4個百分點。
以河北為例,河北省發改委公布數據顯示,一季度河北工業用電量同比增長-7.95%,較去年增速回落9.42個百分點。其中,鋼鐵、裝備制造業、石化、建材四大高耗能用電同比分別增長-13.18%、-7.81%、0.68%、-11.92%。
單葆國認為,工業用電增速分化表明傳統高耗能行業發展明顯放緩,而高端裝備制造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加快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正在向縱深推進。在目前的過渡階段,新動力尚未完全形成,傳統動力大幅削減,使得工業增長明顯乏力。
分地區看,今年一季度全國有10個省份用電量負增長,增速低于-5%的省份為山西、云南和青海。3月份,用電增速負增長省份15個,增速低于-10%的為山西、四川、青海和云南。
火電發電量負增長
在不同的能源品種中,一季度火電發電量維持負增長的態勢。中電聯數據顯示,1~3月全國規模以上電廠火電發電量10469億千瓦時,同比下降3.7%;平均利用小時數1106小時,同比下降122小時。全國21個省份火電發電量出現負增長,廣西、四川、云南和西藏同比下降超過20%。
同期,一季度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171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核電發電量35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9.7%;風電廠發電量46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6%。
近期,五大電力所屬上市公司國電電力、華電國際、大唐發電發布公告稱,一季度發電量分別下降9.15%、6.64%、7.26%。
華能國際在公告中分析,部分電廠發電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2015年一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伴隨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深入,全社會用電量增速連續回落,統調煤機發電量同比下降;二是全國多條自西向東送電的特高壓線路投產,擠占了東南沿海地區火電機組的發電空間;三是西南地區水電機組大量投產,來水偏豐,在擠占云南本省火電發電空間的同時,外送上海、浙江、江蘇、廣東負荷中心;此外,遼寧、福建大型核電機組2014年投產,影響了上述地區火電機組的發電量。
在發電利用小時數下降、發電量負增長、水電擠壓等制約因素下,一季度火電電源投資額仍然保持增長。中電聯數據顯示,一季度火電完成投資157億元,同比增長12.3%;火電新增發電能力994萬千瓦,比去年同期多投產427萬千瓦,創近4年同期新高。
在供電形勢寬松的背景下,投資規模增加、新建機組投產可能加劇市場競爭。中國華電企業管理與法律事務部主任陳宗法認為,今后電力產能相對過剩,市場競爭加劇,將成為新常態。在此嚴峻的市場環境下,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推進,發電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不排除一些發電企業為了追求多發電量而壓低上網電價。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