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新增產能調查:市場下行,反壓水泥產能節奏放緩 | 年度系列報告二
2015年市場下行,倒逼存量產能出局,在建生產線中眾多項目建設速度放緩,甚至停建、爛尾。根據水泥地理掌握,2015年新增34條生產線,熟料產能4620萬噸,低于此前按正常建設周期的推算投產數。
本文為年度系列報告的第二部分,對2015年產能投放的調查分析,后續系列將對供給端、供需關系進行再一步探討,分析中國水泥產業的格局變化。
1、2015年熟料產能:當年新增4620萬噸,累計達17.6億噸
根據水泥地理跟蹤:
——2015年當年投產新型干法熟料生產線34條,熟料產能4620萬噸;
——掌握到的累計關停小規模生產線已有152條,熟料產能6050萬噸,較上年增加約1000萬噸(此為水泥地理在市場跟蹤得到的不完整數據,后續不斷完善);
——目前運轉的新型生產線有1631條線,累計熟料產能17.6億噸,平均規模3480t/d。
水泥地理在2014年底對在建項目的摸底中,根據正常項目建設周期預計,2015年投產產能約為6000萬噸。受今年市場下行影響,生產線建設速度放緩,實際投產產能低于原有預期約1200萬噸:有部分生產線盡管已建設完成,但并未投產;甚至有部分生產線直接停建。而在投產的產能中也有部分生產線運行并不正常。
新增產能開始進入實質放緩,但2014年和2015年投產產能合計1.4億噸,供給端增長近9%,而需求方面,國家統計局發布2015年1~11月的產量統計下降5%,雙向擠壓,使得2015年市場運作尤為艱辛,呈現出兩個旺季都不旺的現象。
2、地區分布:華南、西南為重點新增區華東供給基本止步
2015年新增熟料產能中,西南、華南是兩大主要新增區:
西南2015年新增產能為1060萬噸,仍高居榜首,但生產線建設速度比我們2014年底摸底時所估測的要慢一些,主要是在2014年劇烈投放了3680萬噸產能后,2015年雖然需求在與其他區域比較仍相對樂觀,但價格仍一路承壓,使得生產線建設速度放緩。但西南近兩年合計投放產能占區域總產能的14%,目前仍有1600萬噸在建產能積攢中,特別是貴州,近兩年投放產能占區域總產能的28%,且仍有500萬噸在建項目,后續市場沖擊力仍然較大。
華南2013、2014年的市場高企,且此前市場新增產能控制較好,反而激發了市場熱情,2015年新增了990萬噸產能。工信部發布的產能置換,再度打開了新建大門,在建產能高達2600萬噸(廣東1800萬噸,廣西800萬噸)。劇烈新增的產能或將逆轉華南此前兩年引領的市場態勢。
華東是近年來新增產能控制最好的區域,2015年僅山東釋放一條5000t/d,近兩年華東區新增產能占區域總產能的4.4%,長三角區域新增產能更為零星。而華東是我國經濟最早起步的地區,近年來的需求走勢較其他區域要平穩的多。因此,在經歷2015年的市場磨練后,逐漸適應市場的“新常態”,在2016年應會有所總結和推進。
華中的河南、湖北、湖南三省,河南的自律及產能相對有序,生產線投放已基本結束,目前主要看區域內需求的維持程度和三大集團的運作模式;湖北此前在華新總裁李葉青的“減量”概念中做的可圈可點,但這種格局也開始被以“產能置換”的名義打破;湖南新一輪的市場爭奪賽自2014年開始拉開序幕,在西南角落的永州和邵陽區,產能新增較為厲害。
三北,華北、東北、西北,需求已連續負增長,但新增產能仍慣性不斷投入:
華北,北京產能不斷關停,但臨近河北承德橫空殺出2條線,山西、內蒙古可謂“淪陷區”,競爭激烈區的市場價格已不及成本線,生產線建設進入“投產虧,不投產也虧”的尷尬局面。華北需求從最高點的2013年已下降了23%,而近兩年新投放產能占區域總產能的7.6%。
東北,吉林、黑龍江的生產線相對較少,但受遼寧水泥的沖擊較大。市場下行,遼寧2014年建成生產線,延至2015年投產;2015年建成生產線延至2016年投產。東北需求從最高點的2013年已下降了22%多,而近兩年新投放產能占區域總產能的8.4%。
西北,是當年4萬億最大的受益區域之一,但與西南仍舊相對平穩的需求不同,西北需求在2015年大幅下降了8個百分點,產能卻在不斷釋放,近兩年新投放產能占區域總產能的10%。2015年,新疆區建設生產線放緩,且停建、爛尾的線多余其他區域,但仍有400萬噸投放,甘肅區投放300萬噸,寧夏小區域也橫空插入兩條電石渣項目。
3、人均熟料產能:
2015年,全國人均熟料產能達1.3噸/人。
西北是人均熟料產能最高的地區,達2.13噸/人,新疆、寧夏以礦渣循環經濟項目不斷批準新生產線,產能爆發已使區域內人均熟料產能達到全國最高,超3噸/人。而西北已遭遇需求下行,如此龐大的存量產能,對市場消化能力提出了考驗。
人均熟料產能在1噸/人以下的區域中,大多受資源、環境等影響從外埠輸入產能的區域,或邊緣地區。廣東珠三角是我國最大的水泥消費市場之一,2012年市場下行,有廣東企業欲出賣生產線,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市場高峰期中,企業的熱情又重新被點燃。廣西是享受廣東高需求市場的最大獲益者,一條西江讓兩廣連在一起。粵東也有福建水泥(龍巖塔牌)進入,隨著北方市場快速下沉,北方不僅熟料、水泥、礦粉南下,而且也有中轉站建設打算。廣東市場成了眾矢之的,不僅周邊要享受這份羹,遠在北方的企業也虎視眈眈。而從人均熟料產能看,廣東0.85噸/人,廣西1.54噸/人,廣東水泥發展規劃一推再推向后推遲了5年,但你不建別人建,就這樣2015年后的的廣東新建產能出爐了,2015年4月國家工信部發布了《廣東省在建水泥項目產能置換方案》,涉及了9條線,2070萬噸的熟料產能。
4、評述:
在2009年的38號文發布時,我們也期望產能會就此逐漸收尾,然而3年又3年,不管是企業,還是部分地區的政府,對新上線的熱情始終不減,導致每年的新增產能仍然可觀。這一方面是企業仍然看到當時市場的需求上升空間,另一方面是38號文反而讓眾多企業產生了“最后晚餐”的爭奪心理,從政策面限制新建縣讓項目批文都成了“不可再生”的企業資源,因此新生產線頻繁冒出。這種產能爆發的沖動,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中,是一種無奈,但也是一種必然。
2015年,市場下行的力量,倒逼存量產能出局、新進入產能放緩。主要是市場嚴峻、利潤降低,使行業的投資吸引力下降。今年產能投放已比預想速度慢,從6000萬噸降為4620萬噸;另據水泥地理掌握,目前有7800萬噸產能在建,此外已有25條線、近3000萬噸產能處于停緩建狀態,不排除后期有其他項目停滯建設。這種項目放緩,主要表現在山西、內蒙、云南、貴州、新疆等競爭激烈區域。
希望此次新增產能的終結,真的是終結。產能的投放逐漸進入尾聲,需求表現、存量產能的優化升級是下一階段的關注主方向。正如年度系列報告一《水泥需求端:拐點提前4年到來》一文中所提及的,中國水泥需求已經進入“平臺期”。需求“平臺期”是產業再一步升級的契機,在過去十年水泥產業第一輪結構調整的基礎上,隨著新一屆政府在經濟轉型中對環保資源、能源、環保要求的提高,推進產業優勝劣汰,優化產業產能結構、企業結構。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