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盛:供給側改革要求提高供給適應需求的能力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年會3月19日在北京舉行。在“2016宏觀經濟展望與機構性改革”分組會上,在談到如何從供給側改革加快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轉型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陳昌盛認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強調提高供給適應需求的靈活性和能力,使供給更適應需求,在更高的水平上建立供求平衡。
陳昌盛認為,盡管金融危機已經過去八年多,但是仍然感覺到金融危機的存在,而且出現一些比較反常現象:
首先是現在各個央行貨幣政策偏寬松,但是我們看到的仍然是通縮的壓力,已經有五個主要經濟體實現負利率政策,但是發揮的效果越來越差,對資源配置形成的影響還需要評估。第二,債務在金融危機以后不斷高速增長,沒有帶來經濟的增長,高債務帶來低增長。第三,全球貿易關系和格局在重構,但是伴隨的是國際貿易增速不斷下滑,國際經濟增速快于國際貿易增速。第四,看起來到處都是技術革命、技術創新,但是全球勞動生產力在下降。
八年來,政策為什么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陳昌盛認為,全球需要反思,而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自身不斷反思的現實選擇。
陳昌盛強調,推動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依然要重視總需求的管理、國企改革的作用和政府轉型的重要性。政府要變成環境的創造者,政府要有進有退,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而是試圖重構新的市場與政府的新關系。
陳昌盛認為,供給側改革最重要的是制度性供給。中國中收入向高收入轉變過程中還有很多潛力。比如,如何理順價格機制、如何打開農村開發以及服務業的開放潛力。
在談到如何去產能時,陳昌盛說去產能要做好四個結合:一是去產能要和結構性結合。二是去產能要跟政府自身轉型結合。三是去產能必須和產業升級相結合。四是去產能和需求挖潛相結合。
在房地產去庫存方面,陳昌盛認為目前出現偏差。他說,去庫存過程中要保持金融政策,特別是信貸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盡量保持中性。要采取差別化政策,要注意現在不能加杠桿,否則會出現下一輪泡沫。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