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老太BBWWBBWW高潮-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您當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業新聞| 投資| 正文內容

    鄂湘贛: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

    長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合作秘書處日前在武漢設立并揭牌,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首屆合作協調會當天召開,這標志著長江中游城市群省會城市合作“決策-協調-執行”機制正式建立,省會城市的協同合作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調研員江洪認為,建立城市群管理協調機制是落實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中關于改革創新的體現。

    今年4月5日,《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經國務院批復實施。這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后,國家批復的首個跨區域城市群規劃。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武漢、長沙、南昌為中心城市,涵蓋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為主體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國土面積與經濟總量位于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之后居第四位。

    這個被學界稱作“中三角”的特大型城市群,不僅被賦予構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極重任,還將要打造成為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先行區、內陸開放合作示范區、“兩型”社會建設引領區。

    2030年時,該城市群將發展成為中國經濟增長與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并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

    在過去十年來一直參與《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的研究和編制的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群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看來,“龍頭”長三角已經躋身世界級城市群,“龍尾”成渝城市群發展活力與日俱增,作為“龍腰”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則肩負著盤活整個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使命。

    “共建中三角,打造第四極”成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的共識。秦尊文認為,要實現藍圖,核心在于湘鄂贛三省如何協同發展推進區域一體化,形成利益共享和命運共同體。

    他介紹,前些年,國內西部相關城市群相繼提出競爭“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的目標,但實際運作看,仍處于口號多于行動的研究動議階段,而競爭大于合作是相關城市群各成員之間的突出表征。相比之下,無論如何是地方政府還是民間層次,“中三角”合作鼎力打造“第四極”的呼聲高、行動快,實質性的合作領域不斷拓展。

    湖北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覃道明介紹,2012年2月,鄂湘贛三省簽訂《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5年4月,三省簽署《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合作協議》,在城鄉統籌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協同發展、生態文明共建、公共服務共享、深化合作開放等方面加強合作對接。

    三省隨后推出的《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合作實施方案》則提出要在五個方面進行落實:加強省際毗鄰地區城鄉規劃協作,設立長江中游城市群市政基礎設施發展基金;住房公積金實行互認;推動新型城鎮化協同發展;建筑市場準入標準和辦事程序的統一。

    4月30日,鄂湘贛三省就武漢、長沙、南昌城市公交“一卡通”聯網互通達成一致,有望在全國率先實現區域“一卡通”運營一體化。

    5月19日,長江旅游推廣聯盟揭牌,同日發布長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年卡。

    6月16日,武漢、長沙、南昌就編制長江中游城市群綜合交通體系規劃達成初步共識,將打造“軌道上的城市群”。

    目前,武漢、長沙、南昌已建立包括公積金互提互貸、公共資源交易市場一體化、120院前醫療急救聯盟等11個領域區域一體化制度。

    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獲批以來,三省加快務實合作,區域內跨省交流合作平臺已達30多個,在產業、交通、科技、文化、旅游、生態、公共服務等領域簽訂30多項合作協議。

    未來,中三角城市之間合作領域重點將集中在交通基礎設施、市場體系、生態環保、公共服務;合作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合作方向由“互聯互通,協同發展”向“共贏共享、一體化發展”深度推進。

    江洪認為,長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在國家級新區、承接產業示范園區、臨空經濟區、產城融合示范區、跨省交界合作示范區等方面加強合作,力爭取得突破。


    [責任編輯:GC05]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隨時了解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