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老太BBWWBBWW高潮-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您當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業新聞| 獨家| 正文內容

    2017年,一季度結束,水泥旺季來臨

    一、全國基本面

    3月數據延續2月份,仍然保持"穩中求進"?;窘ㄔO繼續保持高位增長,1~3月累計增速18.68%。房地產投增速較去年又有提高,一季度數據表現不錯。

    二、房地產

    基本建設投資一直在高位增長,房地產受宏觀調控,波動起伏大,直接影響水泥需求,2015年水泥需求大幅下滑,影響主要來自房地產。2016年房地產銷售市場火爆行情,2017年開局勢頭沒有減弱,同比增長19.5%。

    房地產新開工延續2016年行情,繼續保持增長,開工面積重新站到3萬億平米臺階上。土地購置面積連續5年負增長后,同比增長6.2%,但購置面積仍然處在低位,僅高于2016年,土地購置面積是水泥需求先導數據,不容樂觀。

    三、水泥產量

    2015年水泥產量快速下行,2016年前4個月依舊是負增長態勢,5月后開始扭轉。2017年首發2月增速-1.60%,較去年同期負增長15.96%,有大幅回轉。2017年冬季北方地區是15省份聯動錯峰生產,力度空前。在此背景下的水泥產量,應該是實際意義的銷量。因為北方地區沒有再生產水泥做冬儲了。

    從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來看,全國經濟走勢繼續持穩。2013年以來,全國水泥產量1~3月度累計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4萬億噸以上,2017年僅低于2014年,基本持平2016年。4月開始進入旺季,市場反映,關鍵是天氣,若天氣晴好,市場表現會好于去年。

    四、南北方水泥

    4萬億投資(2009~2011)過后,水泥需求呈下滑態勢。此間北方地區(泛華北,華北加上山東、河南;東北3省+新疆;西北4省區,合計15個省市區)表現尤為明顯。

    從下表看出,北方地區2014年是產量頂峰,2017年1~3月累計水泥產量,1.15萬億噸,持平2015年,是2011年以來最低。比重占全國26%,較2011年34%,下降8個百分點之多。

    全國水泥總量穩定在24萬億噸背景下,2015年是分水嶺,南北市場分化,南方占全國水泥產量比重72~74%,產量接近北方的3倍。

    北方地區存在很大差異,東北和新疆下滑最快,2017年產量只有2011年的44%,跌去了近1,000萬噸,比重也由2011年13.4%下降到6.56%,攔腰砍去一半(主要是東北3省下降過快);泛華北地區,相對穩定,2017年1~3月水泥產量占北方地區75%;西北四省,2014年產量最高,2,600萬噸,2015年以來穩定在2,100萬噸,占北方地區比重由2011年13.69%提升到18.86%,提升5個百分點。

    為應對需求下滑,2016~2017年冬季北方15省份大面積錯峰生產,通過減產量,緩解供需矛盾。

    五、水泥產量增速

    2017年水泥產量持平去年,為業內共識。1~3月數據表明,南強北弱格局依然未變,但華北地區有較大出入,2016年1~3月水泥產量2,777萬噸,同比大幅增長29.55%;反觀2017年同期,2,370萬噸,負增長14.67%,增速一正一負,相差過于懸殊。


    東北地區1~3月水泥產量550萬噸,同比負增長27.55%。

    西南地區增速仍然最高,同比增長2.74%。

    縱觀到省市區,差異更大。同比正增長的10個,西藏、寧夏增幅最大,貴州、廣東、新疆、安徽、云南增長在5%以上。遼寧、北京、河北、甘肅增速負增長10%以上。


    六、水泥價格

    全國P·O 42.5水泥市場價格341元/噸(2017年4月28日價),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價位,各地價格紛紛上調,相當部分地區做了兩輪以上行情。由于前期超大規模錯峰生產,輕庫上陣為價格普漲奠定了基礎。


    今年水泥價格、股票都已有良好表現,全年都有期盼,2017年行業利潤800億已是雄心滿滿。

    水泥價格取決于市場供需,價格走勢和年初所處位置也有關系。2017年價格走勢和2010、2013最為接近。2013年全年均價在350元/噸,2017年目前是踩著2013年走了過來。在冬季錯峰生產背景下,供需關系得以大幅改善,價格得以修復。不少地區在5月因不同原因再度停窯限產,已保證在產能嚴重過剩背景下,通過去產量保持市場一個相對合理供需關系。

    總結前一階段地區價格走勢,是參差不齊,華北和華東價格輪番上漲是全國水泥價格持續修復性推漲的主因。

    華北

    華北1~4月平均價格363元/噸,持平2009年,僅低于2010和2011年,2017年價格走勢齊平2010年。京津冀價格已突破400元/噸,山西、內蒙較去年也有很大提升,全年超過2010年勝券在握,仍然為全國價格提升的主要力量。

    東北

    東北需求不振,直接拖了價格后腿,僅高于2016年,是2008年以來第二低點。東北的價格主要是受遼寧的拖累,3月,遼寧在淡季曾有價無市的空漲了一輪,沒有站住又掉了下來。東北已從前幾年全國水泥價格最高地區掉了下來,缺少提升動力。

    華東

    華東地區是全國市場風向標,但由于市場開放,物流條件便利,盡管階段市場價格拉升強勁,但高起高落,受周邊地區影響大,價格難以維穩,處于全國低位。當前價格位于中間偏低位置,第一目標超越2013年340元/噸。長三角市場價格持續推漲,為全年年市場沖高打下基礎。江西今年價格大幅回落,4月下旬開始反彈,有望走出低谷,全年挑戰2010年354元/噸價位也有可能。


    中南

    中南是繼華東全國最大的產區,當前價格位于價格區間中部。去年年末河南價格沖高,在今年有所回落;湖南市場需求不溫不火,3月份雨季多達20多天,導致價格下滑過大,兩南省份價格走低影響了中南地區;湖北、廣東是中南地區的中堅;廣西情況相似湖南,需求不濟,項目推進遲緩;海南表現平平。目前的價格是2009年以來第4位,挑戰2010年第二高點是全年目標值。


    西南

    西南需求列全國首位,價格表現一般。云貴近幾年需求強勁,價格表現尚可。重慶表現最差,價格不足300元/噸;四川強者相遇,還有幾分拼殺資本,價格難有向好表現。

    西南較2015、2016年已有很大進步,邁過了300元/噸關卡,能否再進一步,先要從川渝著手。有消息報,西南水泥已將川渝合二為一,二季度是否會有起色?


    西北

    西北2017年價格已較2015、2016年高高在上,超過2012年以來價格不會存在問題,甘肅、西寧最高,在400元/噸上下;陜西、新疆已過300元/噸;寧夏最低,300元/噸還未出頭。

    七、價格走勢預判&跟蹤

    2005年以來,價格跟蹤記錄顯示:5漲,5跌,2平。在價格漲勢中的2010、2013年值得借簽。


    2010年,價格走勢是高開高走,既有4萬億依托,市場需求上行背景,又有年末節能減排,拉閘限電主推。年末搞了個滿堂紅,創下年末最高記錄。

    2013年,房地產、基建雙發力,走出淡旺季走勢,貼近市場軌跡。

    2017年,已經走完1/3時段,需求端符合預期,供給端表現出色,供需關系得以大幅改善,北方市場供需矛盾減緩,南方市場受外來壓力減輕,從而為價格修復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筆者在年初提到全年價格走勢5個關注時間節點:

    3月,市場啟動,價格推漲。2017年價格起始位非常理想,337元/噸。和2013年341元/噸十分接近。3月全國P·O 42.5 市場價格350元/噸,全年第一目標提前實現。4月收官348元/噸,持平3月。


    5月,旺季,需求會進一步放大,北方部分地區再度限產停窯,供給得到收縮,一放一收,進一步減輕市場壓力。前期一些受不同原因影響價格受到推漲的地區,會抓住這一時期推漲。江西已有表現,湖南、廣西、川渝、東北是否會有變數,值得關注。5月,這一輪的沖高條件要好于往年,以往都是局部區域拉漲。今年有區域輪漲勢頭,推波助瀾。360元/噸為目標值,370元/噸更為理想,和當前值相差22元/噸。5月價格能否進一步沖高,非常關鍵,將為6~8月淡季穩價建立一個平臺,從而奠定全年基礎。

    6~8月,市場淡季。只有進一步限產,才能穩住價格。但這一階段沒有政府主導錯峰生產的公權力,就要看行業共識。6~8月價格穩在370元/噸上下,應該說全年價格超過2013年就沒有什么懸念,能否挑戰2010年,就在4季度。2017年價格空間的最大彈性就在6~8月,進一步考驗行業供給端的控制能力。

    9月,迎來全年第二個旺季,若市場如時啟動,既決定全年旺季的關鍵所在。

    10~12月,北方再度進入錯峰生產,南方進入全年旺季。一個保價,一個漲價。今年開局理想,年末目標值380~ 400元/噸。

     


    [責任編輯:GC03]
    打印 | 標簽: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隨時了解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