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第七篇 構筑現代基礎設施網絡
拓展基礎設施建設空間,加快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綠色、互聯互通的現代基礎設施網絡,更好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第二十九章 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堅持網絡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體化服務、綠色化發展,建設國內國際通道聯通、區域城鄉覆蓋廣泛、樞紐節點功能完善、運輸服務一體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第一節 構建內通外聯的運輸通道網絡
構建橫貫東西、縱貫南北、內暢外通的綜合運輸大通道,加強進出疆、出入藏通道建設,構建西北、西南、東北對外交通走廊和海上絲綢之路走廊。打造高品質的快速網絡,加快推進高速鐵路成網,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絡,適度建設地方高速公路,增強樞紐機場和干支線機場功能。完善廣覆蓋的基礎網絡,加快中西部鐵路建設,推進普通國省道提質改造和瓶頸路段建設,提升沿海和內河水運設施專業化水平,加強農村公路、通用機場建設,推進油氣管道區域互聯。提升郵政網絡服務水平,加強快遞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 建設現代高效的城際城市交通
在城鎮化地區大力發展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鼓勵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城際列車,形成多層次軌道交通骨干網絡,高效銜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實行公共交通優先,加快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勵綠色出行。促進網絡預約等定制交通發展。強化中心城區與對外干線公路快速聯系,暢通城市內外交通。加強城市停車設施建設。加強郵政、快遞網絡終端建設。
第三節 打造一體銜接的綜合交通樞紐
優化樞紐空間布局,建設北京、上海、廣州等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提升全國性、區域性和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水平,加強中西部重要樞紐建設,推進沿邊重要口岸樞紐建設,提升樞紐內外輻射能力。完善樞紐綜合服務功能,優化中轉設施和集疏運網絡,強化客運零距離換乘和貨運無縫化銜接,實現不同運輸方式協調高效,發揮綜合優勢,提升交通物流整體效率。
第四節 推動運輸服務低碳智能安全發展
推進交通運輸低碳發展,集約節約利用資源,加強標準化、現代化運輸裝備和節能環保運輸工具推廣應用。加快智能交通發展,推廣先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裝備應用,加強聯程聯運系統、智能管理系統、公共信息系統建設,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提高交通運輸服務質量和效益。強化交通運輸、郵政安全管理,提升安全保障、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推進出租汽車行業改革、鐵路市場化改革,加快推進空域管理體制改革。
第三十章 建設現代能源體系
深入推進能源革命,著力推動能源生產利用方式變革,優化能源供給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維護國家能源安全。
第一節 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升級
統籌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堅持生態優先,以重要流域龍頭水電站建設為重點,科學開發西南水電資源。繼續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發展,積極支持光熱發電。以沿海核電帶為重點,安全建設自主核電示范工程和項目。加快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積極開發沿海潮汐能資源。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發電扶持政策。優化建設國家綜合能源基地,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限制東部、控制中部和東北、優化西部地區煤炭資源開發,推進大型煤炭基地綠色化開采和改造,鼓勵采用新技術發展煤電。加強陸上和海上油氣勘探開發,有序開放礦業權,積極開發天然氣、煤層氣、頁巖油(氣)。推進煉油產業轉型升級,開展成品油質量升級行動計劃,拓展生物燃料等新的清潔油品來源。
第二節 構建現代能源儲運網絡
統籌推進煤電油氣多種能源輸送方式發展,加強能源儲備和調峰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多能互補、外通內暢、安全可靠的現代能源儲運網絡。加強跨區域骨干能源輸送網絡建設,建成蒙西-華中北煤南運戰略通道,優化建設電網主網架和跨區域輸電通道。加快建設陸路進口油氣戰略通道。推進油氣儲備設施建設,提高油氣儲備和調峰能力。
第三節 積極構建智慧能源系統
加快推進能源全領域、全環節智慧化發展,提高可持續自適應能力。適應分布式能源發展、用戶多元化需求,優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加快智能電網建設,提高電網與發電側、需求側交互響應能力。推進能源與信息等領域新技術深度融合,統籌能源與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建設“源-網-荷-儲”協調發展、集成互補的能源互聯網。
第三十一章 強化水安全保障
加快完善水利基礎設施網絡,推進水資源科學開發、合理調配、節約使用、高效利用,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節 優化水資源配置格局
科學論證、穩步推進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河湖水系連通骨干工程和重點水源等工程建設,統籌加強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加快構筑多水源互聯互調、安全可靠的城鄉區域用水保障網。因地制宜實施抗旱水源工程,加強城市應急和備用水源建設。科學開發利用地表水及各類非常規水源,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推進江河流域系統整治,維持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增強保水儲水能力。科學實施跨界河流開發治理,深化與周邊國家跨界水合作。科學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活動。
第二節 完善綜合防洪減災體系
加強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建設,繼續推進大江大河大湖堤防加固、河道治理、控制性樞紐和蓄滯洪區建設。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災害防治、病險水庫水閘除險加固,推進重點海堤達標建設。加強氣象水文監測和雨情水情預報,強化洪水風險管理,提高防洪減災水平。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