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飛鷹訓練營結業 臺泥新銳領袖振翅欲飛
臺泥首屆飛鷹訓練營結業典禮今日在杭州JW萬豪酒店舉行。19名來自臺泥十個分廠及子公司的青年干部順利通過各項考核,正式榮升為臺泥各個管理崗位的新銳干部。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臺泥集團資深副總經理王琪玫、新臺泥運營總部總經理姚成府等公司高層聯袂出席典禮,并為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飛鷹訓練營是臺泥去年7月啟動的、針對大陸市場的首個青年干部人才遞進培訓項目,旨在培養集“理論、業務和管理”三合一的綜合性水泥行業專才,為公司深耕大陸、永續發展儲備優秀的本地人才。首批27名學員從制造、水泥、設備、礦務四大重要運營部門甄選而出,平均年齡28.5歲,在公司平均任職年資約為5年。經過為期十個月的系統培訓以及月考、期中筆試和期末口試,最終19名學員脫穎而出,順利結業。
據該項目主要策劃人、臺泥集團資深副總經理王琪玫介紹,飛鷹訓練營的“含金量”很高,想要通過并不容易,因為我們不僅重視自身崗位的專業深度,也注重跨功能、跨部門的職業橫向知識連結以及人員的管理技能,這就要求學員要掌握和通曉各部門的運作和思維模式,學會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全面分析并解決問題。此外,課程設計內除每月月評核并結合各類個案討論,如果學員不能很好地掌握專業融會貫通,并提出自我見解,完成各項科目的要求,就會被淘汰。
為期十個月的培訓教授常規知識、管理效能和工藝技術,形式豐富多樣,涵蓋高層講義、讀書會、課程演練、現場實際操作和任務參與等。為了更好地鼓勵和幫助青年學員,新臺泥運營總部總經理姚成府及各廠主管和人資主管組成了導師團,在整個培訓過程中不斷給予學員專業指導,幫助他們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訓練其邏輯思維和規劃能力,增進管理技能。
學員們對此也頗有體會。臺泥英德廠設備保全處電氣主管趙志玉通過這次的培訓,晉升為襄理。他表示,飛鷹訓練營是發掘自身潛能、了解企業運營的平臺。在一系列的實務學習、輪調訓練中,對自己所在部門、以及負責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學會了跳出思維框架,嘗試從更高的角度看問題,尋求最優的方案。
事實上,臺泥一貫重視企業內部人才的傳承與培養,因為對于臺泥這一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企業而言,持續不斷的人才涌現才是其不斷創新的力量源泉。而近兩年來,水泥價格走低,行業景氣趨緩,隨著國家對供給側改革、深化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等行業改革的推進,新一輪市場洗牌不可避免。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對此表示,在新常態下,只有不斷創新,不斷通過強化自身“體質”,內部挖潛增效,才能在將來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因此,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正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核心要義。
辜董進一步補充道,今年是臺泥成立70周年。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然而臺泥七十才開始。如今,臺泥除發展水泥傳統行業外,還涉足廢棄物處理、微藻固碳及水資源處理等環保事業,構建出水泥產業所特有的“綠色環保價值鏈”。持續打造這樣的綠色產業鏈,輔之以精細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將會是臺泥未來的努力方向。
辜成允最后總結道:“臺泥未來的事業發展,需要青年管理人才在內的所有同仁的共同努力。對于我們的青年干部來講,飛鷹訓練營是一個起點,是雛鷹展翅的地方。臺泥還將為學員們提供更廣闊的天空,也希望這些優秀同仁在今后的工作里,在‘實戰’的天空里繼續振翅翱翔。”
圖1: 19位飛鷹訓練營學員喜獲結業證書
圖2: 臺泥辜董事長與首屆飛鷹訓練營學員斗志昂揚
圖3: 臺泥高層與飛鷹訓練營學員畢業合影留念
關于臺灣水泥:
臺泥創立于1946年,為臺泥企業團之領頭事業,主要營業范圍包含水泥、水泥制品之生產與銷售,以及預拌混凝土之產銷。2015年在大中華地區的總產能約為6,000萬噸,在全中國排名第七(引用中國水泥網統計資料)。臺泥為全球主要外銷廠商之一,其高品質在國際間頗負盛譽,先后獲得包括美國加州洛杉磯市政府水泥認證、歐盟水泥CE 認證在內的多項證書。
目前,臺泥分別于廣東、廣西、江蘇、遼寧、貴州、四川、重慶、湖南、云南、臺灣和平、蘇澳及花蓮設有水泥廠;于安徽朱家橋、廣西柳州及福建福州投資設立粉磨站。
為貫徹“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環保理念,善盡社會公民責任,臺泥陸續涉足發電、廢棄物處理等事業,成為一個立足“水泥、發電、環保”三大核心的真正環保企業。臺泥位于桃園的研發中心,則為產品及制程的創新發展不斷投注心力。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