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改革與創新
7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到吉林省視察了延邊和長春兩地,并就吉林省的發展做出重要指示。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中央高層對吉林省給予了較多的關注。今年4月李克強總理曾到吉林考察工作,敦促吉林省及東北地區加大力度穩增長。時隔3個月,習主席也到吉林省考察,一方面顯示中央對吉林和東北經濟的重視,同時也反映了他們對東北地區的擔心。
從習近平主席考察吉林時的講話,可以看出中央領導對吉林省和東北地區的擔心在哪里,以及對未來吉林省和東北的發展方向和重點的看法。
一是糧食生產與糧食安全。
習近平表示,中國有13億人口,要靠我們自己穩住糧食生產。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國家要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支持,增強糧食主產區發展經濟和增加財政收入能力,實現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發展和經濟實力增強有機統一、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齊頭并進。他還表示,糧食也要打出品牌,這樣價格好、效益好。
吉林省是產糧大省,對中國的糧食安全有重要作用,習主席強調糧食安全,意在強調吉林省不能放松農業、放松糧食生產。與確保產量的同時,習主席也希望吉林的糧食生產能提升產業價值,發展品牌農業,增強財政收入能力,不能變成“貧窮的糧食大省”。這意味著,吉林省的農業應該走升級之路,提升價值鏈,復合多種業態。
二是談老工業基地改造。
針對老工業基地振興,習主席希望吉林深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在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尋求新突破,在振興老工業基地中積聚新動能,在提高社會治理能力中取得新進展,不斷朝著振興發展的目標邁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要一以貫之地抓,在新形勢下、新起點上開始新征程。在具體產業上,習主席強調要發展好裝備產業,高鐵是我國裝備制造的一張亮麗的名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搶手貨”,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要把裝備制造業作為重要產業,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奮力搶占世界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使我國成為現代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要扭轉東北地區“經濟塌陷”、要素流失的“新東北現象”,東北地區必須解決好老工業基地振興這個老大難問題。習主席當然不會開出具體的藥方,但對于如何發展產業也提出了四點建議:大力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培育新興產業,發展服務業,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東北老工業基地問題是個系統問題,如果在此四個方面能齊頭并進,都有所成就,東北發展的困局才有可能被扭轉。
三是談國企改革。
習主席表示,國有企業是推進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堅持國有企業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動搖,堅持把國有企業搞好、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不動搖。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要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國有經濟競爭力,有利于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大型國有企業多、計劃經濟特色強、國企改革負擔重,是吉林省及整個東北地區的特點。忽視東北國企的現狀來談改革,這是不現實的。習主席提出了幾個審慎的原則,總體是要做強做優,值得注意的是,習主席提出要放大國有資本功能,這意味著采取資本化的方式、利用資本市場來實行國企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改革的建議中,實際上已經明確了通過管資產的方式來管國企。東北地區國企改革未來應該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
四是談改革與創新。
習主席從不同角度對改革和創新提出了要求。對企業創新,創新是企業的動力之源,質量是企業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業的生存之基,必須抓好創新、質量、管理。對于創新驅動,要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下好創新這步先手棋,激發調動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努力形成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對于改革與創新的意識,要緊扣關鍵領域做好改革謀劃,蹄疾步穩往前走,不能在等待觀望中錯失改革良機、拖延改革進程。
改革與創新對于吉林省和東北都很重要。現在分析“新東北現象”時,很容易把問題歸因于歷史因素和各種發展要素缺乏。但在我們看來,歷史因素是過去的基礎,要素缺乏是結果,東北發展落后還與觀念意識落后、改革創新不力有重要關系。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證明了,沒有絕對落后的基礎和環境,只有落后的觀念和落后的人。振興東北靠“硬要素”是堆不出來的,東北地區要重振旗鼓,必須在各個層面展開改革和創新,才能重現過去東北地區的開拓精神,重新振興東北。
最終分析結論:
中央領導密集考察吉林省,反映了中央對吉林和東北地區的重視和擔心。振興東北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要指望“一招鮮”。在改造老工業、發展新產業、大搞基建的同時,東北面臨的最大挑戰還是改革與創新。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