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星太:打贏“三個攻堅戰”是水泥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
中國水泥行業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基本完成技術結構調整,在生產工藝、技術裝備、自動化控制水平、技術經濟指標、環境保護、綜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集中度低、市場競爭無序、行業價值低估等主要矛盾進一步凸顯。2015年黨中央深思熟慮、高瞻遠矚作出了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戰略決策,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要求。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戰略決策和十九大精神,推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建材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的具體實施,中國建材聯合會、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親自謀劃指揮,吹響了全行業打贏“三個攻堅戰”的號角,可以說這場“攻堅戰”來得非常及時,完全符合現階段水泥行業發展實際。
一、打贏結構調整、去產能、補短板的“攻堅戰”
結構調整主要是指技術結構、產品結構和組織結構的調整。目前,我國水泥行業技術結構調整基本完成,新型干法水泥占比接近100%;產品結構調整正有序推進,已取消PC32.5水泥標準,正加快取消PC32.5R水泥標準;組織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在中國建材、海螺、金隅、華潤等代表企業積極努力下,行業集中度從2006年的12%增至2016年的57%,但與國際成熟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下一步,在技術結構方面要徹底淘汰立窯、中空窯等剩余的極少數落后生產工藝;在產品結構方面要全面取消32.5等級通用水泥,徹底解決我國水泥行業低標號水泥產品泛濫問題,推動提高建筑標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組織結構方面要繼續提高產業集中度,加大兼并重組力度,力爭至2020年,前十大水泥集團熟料產能集中度達到70%,水泥產能集中度達到60%。
去產能是第一個“攻堅戰”的核心,是水泥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也是化解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根本辦法。我國現有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763條,實際年熟料產能超過22億噸,實際年水泥產能35億~40億噸,產能利用率僅68%,部分地區不足50%。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水泥需求也進入平臺期,未來還會不可避免地進入下行通道,如果不下決心去產能,產能嚴重過剩矛盾會更加突出與激化。去產能首先要堅定不移禁止新增產能,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名義新建水泥熟料生產線,從源頭嚴控供給總量。當前,經全行業不懈努力,水泥企業經濟效益略有好轉,部分企業或投機商又萌發了新建生產線的念頭,對此全行業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切實認識到當下行業積極向好的局面主要歸因于錯峰生產、環保限產、行業自律帶來的短期效益提升,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的矛盾依舊突出,真正去產能并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基于此,所謂的等量或減量產能置換被叫停在建項目的死灰復燃、以處置工業副產品(如電石渣)名義新增熟料線、通過技術改造升級換代提高產能等做法必須嚴格禁止,尤其是在“攻堅戰”期間。這里要特別指出,等量置換并沒有實現去產能,減量置換僅僅是打了折扣的去產能,特別是把一些實際停運的生產線產能指標通過置換重新轉變成正常運營的產能,可以說是一種變相新增產能。
去產能工作要全覆蓋,甚至應包括西藏等地區。西藏自治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調節氣候、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有責任“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當前,西藏水泥行業處于供應相對短缺狀態,我認為寧可采用政府補貼形式,由相鄰產能過剩省份輸送水泥進藏,也優于在西藏新增產能,因為市場供需關系不平衡是短期的,但對資源、環境等的破壞卻是長期的,有些變化是不可逆的。因此去產能工作在當前階段必須從源頭“一刀切”,把門堵死,不留任何新增的縫隙。
去產能的同時要盡快研究新的產能淘汰標準。主要通過淘汰能耗相對更高、污染物排放相對更多、資源消耗相對更大的小型新型干法生產線或無礦山資源生產線,在市場化去產能的基礎上,通過核定污染物排放限額等,加大運用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辦法法制化去產能的力度。
在補短板上,一方面要向高質量、多品種方向發展,著力研發個性化、特種化水泥產品,滿足工程建設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實現產品結構調整,另一方面要適度延伸產業鏈,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增強抗風險能力。
二、打贏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攻堅戰”
綠色發展是水泥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的方向。水泥生產的資源依賴性強、環境敏感度高,中國建材對水泥工廠管理的關注要素依序是環境、安全、質量、技術、成本,把環境要素排在第一位,這是其責任意識的一種體現,值得全行業借鑒。隨著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階段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的水泥產業也進入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通過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等實現綠色發展,不僅有利于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而且對改善人居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水泥“二代”技術、裝備的研發是水泥行業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理解,水泥行業實現綠色發展,一是要在原燃料的使用上盡可能節約天然資源,多使用工業副產品及生活垃圾等替代物,盡可能節約高品質資源,多利用低品質資源;二是在生產過程中力爭更少的消耗、更低的排放,生產更環保、更安全、更高品質的產品;三是及時完善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補充;四是充分利用水泥生產的特性,消納工業廢棄物及生活垃圾,做人類環境的清潔工。
三、打贏加強行業自律協調、穩增長、增效益的“攻堅戰”
市場經濟的普遍形態就是過剩經濟,加上水泥產品自身屬性(產品需求的季節性、存儲要求高、運輸半徑短等),決定了水泥行業的產品必然存在一定的過剩系數,如果市場競爭者不遵守市場規則甚至相關法律,不自我約束,必然導致無序的惡性競爭。同樣,行業集中度再高也不可能形成完全壟斷,即便形成寡頭壟斷,如果缺乏行業自律,也同樣會出現無序的惡性競爭。
行業自律推動行業價值回歸,穩增長、增效益才有支撐。從過度競爭走向理性競合是水泥行業成長、成熟的正確方向。喬龍德會長一貫主張通過強化自律遏制行業效益下滑;各級行業協會也積極制定自律公約、行規行約,遏制行業無序競爭;中國建材等企業始終堅持“行業利益高于企業利益,企業利益孕于行業利益之中”的共生多贏發展理念,倡導以理性競爭推動市場健康化,牢固樹立行業大局觀,為行業健康發展樹立了榜樣。
行業自律能夠確保錯峰生產、環保限產效果。當前正處于錯峰生產、環保限產等特殊階段,實施效果尚可正是基于行業自律。但從長遠看,依然需要行業協會、各企業、各投資者及企業經營者共同努力,統一認識打價格戰不是理智行為及其惡性后果,真正推動行業理性競爭、合作共贏,使服從法律法規要求、規范市場行為變成行業共識和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的自覺行為。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工作的主線,只有打贏三個“攻堅戰”,才能真正實現水泥行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原材料行業,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通過不懈努力,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綠色、更環保、更高質量、更有個性的建材產品,也有責任有義務為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守住綠水青山,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