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發談供給側改革:增加有效和綠色供給是改革的重點
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討論,已有不少報道,我們還從專家訪談的角度進行了一些準備,讓更多行業的專家和有識之士來分析和解讀改革政策的深刻內涵,以及結合相關行業如何進行改革,讓這一重大改革機遇真正成為推進行業持續發展的動力。
建材行業十幾年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斷上升,作為經濟建設的基礎產業,也為宏觀經濟的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當下,建材行業同樣也面對不少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比如,大宗傳統建材產能嚴重過剩、新興建材需求的有效供給不足等,如何破解這些矛盾,找到產業未來進取的方向和目標,是當下大家都關注和關心的問題,同樣需要有識之士來進行一些冷思考,把問題梳理清楚,把方向把握好,把解決問題的辦法弄明白,這對行業下一步的改革與發展是非常有益的一件事情。
為此,前不久記者專訪了中國建材工業經濟研究會會長劉長發,請他談談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理解以及這項重大改革舉措將會給建材行業未來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什么
我們現在提的供給側改革,不同于西方的供給學派,完全是從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特別是從面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角度和出發點提出的。
孟憲江:2015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于供給側改革,現在很多人還不是很了解,但這將是我們在今后一段時間內持續關注和談論的一個話題,也是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將要進行的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它涵蓋了很多行業,建材行業只是其中之一。
首先,我們要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大的概念,然后再從行業的角度,談談建材業同供給側改革的關聯,看看供給側改革對我們來說是不是一個機遇?如果是機遇的話,我們又該如何認識它、理解它、用好它?“十三五”期間,在供給側改革的大環境下,請您從思想和理論的角度,為行業企業該如何去做,提一些建議。
劉長發:中央最近接連出臺的政策都是大手筆,令世人刮目相看,讓人耳目一新。在經濟方面,中央更是頻頻出招: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理念;五中全會結束后,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了供給側改革思路;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舉措,還進一步提出了中國特色的政治經濟學。這一系列理論的提出,是對我國經濟發展理論全面系統的思考,并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才是我黨執政的真正的指導思想。
經過很長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后,中央非常明確地提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我們與所謂的西方政治經濟學的關系,只是借其中的某些方法和工具,為我所用。中央提出的這一系列舉措,概括起來,可以說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這是一個系統的經濟理論,是對改革開放30多年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和理論全面系統的總結與高度概括。
這套理論也明確告訴大家,我國現在的經濟沒有姓資姓社之說,我們走的就是社會主義道路,舉的就是馬克思主義旗幟,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是馬列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包括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理念”,都屬于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的提出不同于西方經濟理論,它回答了很多關于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資本主義,兩者之間的區別,以及我國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等問題。實踐證明,這條路可以走通,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新階段、新時期的一個新的發展。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理論說明白,實踐有成果。
“供給側”在西方并不是一個新名詞。100多年前的薩伊爾定律認為:供給是可以創造市場的。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出現了供給學派,提出了相較于凱恩斯刺激需求政策不同的刺激供給理論。這套理論被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里根政府和英國撒切爾政府所采納,進行了相應的實踐和嘗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里根時代提出的“星球大戰計劃”,其成果就是克林頓時期的新經濟,奠定了美國新時期在互聯網、遙控、遙感、信息技術、硅谷等領域的領先地位,實現了美國經濟在新階段的新增長。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美國憑借增長的經濟力量再一次取得了世界霸權地位。美國在電子信息、軍事武器方面具有了完全的競爭優勢,充當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旗手,開始了信息革命,進一步鞏固了美國的霸權地位。英國撒切爾夫人的供給側改革也使得當時老態龍鐘、每況愈下的英國經濟全面復蘇,撒切爾本人也因此被世界公認為鐵娘子,其任期也非常長。
我們現在提的供給側改革,不同于西方的供給學派,完全是從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特別是從面對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角度和出發點提出的。我國現在的經濟結構調整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老百姓太多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這說明我國市場的現狀不是需求有問題,而是生產出現了問題,供給側出現了問題。這邊很多房子賣不出去,那邊又有很多人沒有房子居住,或者是即便有房子居住,也并不稱心如意,老百姓花了很多金錢,住得并不舒適、安全、美觀。面對這種現狀,老百姓非常無奈。這很明顯不是市場的問題,是供給出現了問題,這就是供求失衡。
我們過去的那一套發展已不適應現在的要求。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市場經濟是短缺經濟,供不應求。以水泥為例,那時,每噸立窯水泥在廣州可以賣到800~1000元,雖然是低品質水泥,但因剛剛改革開放,要搞建設,又沒有更好的水泥,所以它有市場。隨著國情和市場的變化,我們沒有很好地把控好節奏,導致現在的水泥產能嚴重過剩。前不久,我在做一份研究報告時預測,因為沒有找到新的市場,沒有創新研究,未來15~20年,我國水泥產能將有2/3會退出市場。這是發展慣性導致的結果。
早在1995年,我國就提出了轉變增長方式的概念,但實際上是不但沒轉,反而讓原有增長方式的勢頭一直在膨脹,這種慣性導致了我們的產業結構嚴重失衡,生產和市場不相適應。處于這種嚴重過剩狀態的不僅是水泥業,煤炭、鋼鐵、電力、有色金屬等行業都是這樣。在這些產業中,低端產品一窩蜂地上馬,但其技術水平都處于同一層次,生產出來的產品無法滿足不同層次的市場需求。現在連我國高技術含量的光伏發電等新興產業也都是如此,一窩蜂地建設,沒有規劃,導致項目一開工就開始過剩。這種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已經使得我國經濟和產業發展陷入困境,而這個結果就是我們自己造成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后,由于不恰當地實施了“十大產業振興”,結果現在全都是過剩產能,很多都是無效投資,包括房地產的大量庫存。
為了徹底解決以上問題,中央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從本質上來說,供給側改革是吹響了調整結構和轉型升級的總攻號,也標志著從現在開始進入了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實質性階段。
關于供給側改革中的“三去、一減、一補”,個人理解有以下三點內涵:一是化解過剩產能;二是發展新的供給,滿足老百姓全面追求小康生活、追求幸福所迫切需要的,而現在又未能滿足的需求;三是我國目前已經是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國,從現在開始培育國家的全球競爭優勢,為占領全球制高點,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或者世界強國做戰略上的考慮,是對未來世界格局進行主動進取的一個戰略決策規劃。
美國政府在里根時代的供給側改革是推行西方的自由化,而我國現階段的供給側改革是要在某些方面進行有效的計劃,所以我們的供給側改革與西方的供給學派是有本質區別的。在培育競爭優勢方面,要吸取當初搞“兩彈一星”時的經驗,這樣我們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當初,國家經濟那么困難,工業一窮二白,科技極其不發達,一切從零開始,中央號召全黨、全國,組織數萬人參與“兩彈一星”計劃。如果沒有當時集中的計劃組織,就沒有后來這幾十年的高速發展。現在有這么好的經濟基礎,我們一定要站到戰略的高度,培育幾個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殺手锏”,這樣才能支撐我們的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讓大多數人幸福。這也是供給側改革的另一個實質內涵。
供給側改革對建材行業的利好
對于建材行業來說,供給側改革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去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把綠色發展還僅僅停留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的層面。當前建材行業更多更大的注意力、出發點、重點、著力點應該放在建筑部品產業,而建筑部品的發展一定要適應建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要求,滿足老百姓在居住方面還未被滿足的需求。
孟憲江:您認為供給側改革對建材行業會有哪些利好呢?建材行業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落實好這一戰略舉措?
劉長發:對建材行業來講,2014年我在領銜做建材行業“十三五”重大問題研究時,所確定的指導思想和發展主題都和中央的供給側改革是一致的。我們提出以轉型升級為主線和“創新、綠色、融合”的三大理念,都與供給側改革的五大發展理念不謀而合,因為我們的目的就是要調整建材產業結構。在建材行業,水泥、玻璃等大宗傳統建材的低端產品嚴重過剩,而新的、高端的、有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又沒有,或者是嚴重不足。所以我們提出了轉型升級,提出了“創新、綠色、融合”,這完全符合中央精神。建材行業下一步的工作離不開這些,我們所提出的綠色發展也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
建材行業的轉型升級是以降本增效為目的,實現產品制造效率、效能、效益的普遍提升;以延伸產業鏈為主線,實現產品品質提升和功能增加;提升行業管理水平和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創新、綠色、融合”三大理念的具體表現是:堅持創新驅動,著力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產業創新,提升技術支撐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堅持綠色發展,進一步提升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更加強調環境保護,大力推進綠色建材和生態治理材料發展;堅持融合發展,推動信息技術與建材產業融合、建材產業與上下游產業融合、建材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融合,創新產業發展模式,拓展產業發展空間。
對于建材行業來說,供給側改革應該不僅僅是一個去產能、化解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我們也不能把綠色發展還僅僅停留在節能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的層面。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自己僅僅局限于水泥、玻璃、陶瓷、磚瓦灰砂石等傳統建材領域之中。因為這些傳統建材,發展潛力有限,已不可能再做更多的文章,而且未來15~20年,這一領域有2/3的產能將退出市場。以水泥產業為例,現在95%以上是新型干法,還能有多少潛力可挖呢?當前建材行業更多更大的注意力、出發點、重點、著力點應該放在建筑部品產業,而建筑部品的發展一定要適應建筑工業化和現代化要求,滿足老百姓在居住方面還未被滿足的需求。這才是建材行業真正的轉型升級。
為此,我們現在一定要痛下功夫,因為轉型不應是一個漸進過程,而應是一個突變過程,是一個轉折點,是毫不遲疑的。我們不要再糾結于在傳統產業上下大力氣,傳統產業未來的出路就是減量化發展,在節能減排方面做工作,在三個維度中做減法和加法,即發展深加工制品,延伸產業鏈,但這不再是建材行業今后關注的重點,不是未來建材業發展的主流。
在新常態下,發展建筑部品產業,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無機非金屬新材料及其制品和非金屬礦深加工產品產業發展,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重點發展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產業咨詢、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業務外包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同時積極推動制造企業向服務化轉型,才是建材工業的發展重點,是行業發展的主流。
為滿足人們在人居環境和條件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建筑業將朝著現代建筑產業的方向發展,現代建筑產業由工業化、綠色化、智能化構成。其中,工業化是前提,綠色化、智能化是目的;建筑工業化,即指產品生產工廠化、建筑施工裝配化,通俗地講,就是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建筑部品產業是建筑工業化的產物,將成為新階段建材工業的最大增長空間,它是由不同材料集合而成的能夠滿足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建筑產品。建筑部品按用途分,主要包括建筑構件、墻體、屋面、門窗等產品;按功能分,主要包括保溫隔熱、防水、防火、隔音、密封、裝飾、粘交聯等產品。建筑部品產業新階段的發展重點為綠色建筑部品。建筑部品的發展空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筑業轉方式的程度,但廣大建材企業應突破僅僅作為原材料提供商的現有格局,竭力延長產業鏈,主動伸入建筑業。發展建筑部品,既有利于提高建筑施工效率、保障建筑物品質,還能使建材產品更好地滿足建筑物功能要求。
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方面,一是要以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為重點,進一步提高綠色發展水平;二是以智能轉型為重點,加快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推動“兩化”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通過企業微創新,形成差異化市場競爭格局,突破同質化、價格戰等低層次競爭模式,提升企業的市場服務能力。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