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經濟、金融方面有什么看點?
1)我們處于什么階段?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仍然要增長,在發展中解決問題);
2)如何發展?首提五大理念,創新為首;
3)政策上支持創新:總量政策為主,結構性政策為輔(市場化仍是方向);
4)金融上支持創新:一些新提法(降杠桿、高收益債、股債結合、開發金融);
5)農業方面的創新: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居民資產負債表重估?);
6)首提共享,且篇幅僅次于創新(擴大內需重點轉向中低收入人群?)。
對現階段的定性: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
全文首段即明確這一點,“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十三五規劃必須緊緊圍繞實現這一奮斗目標來制定”,這意味著增長依然是首要目標。
對當前階段基本特征的判斷:更強調挑戰
對比十二五規劃,海外環境中加入”地緣政治關系復雜變化,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在國內環境中,在十二五規劃的描述中,積極及挑戰描述對半開,但在十三五規劃中,對挑戰的描述占比明顯提升(發展壓力很重,政府對所面臨挑戰有較充分的認識)。
發展目標:增長依然是第一位,但提高對質量的要求
1)與十二五規劃相一致的是,對增長仍然要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保持“到2020年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比2010年翻一番”,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平均實際GDP增速仍需達到6.5%(習大大在隨后的說明中也明確了這一點)。
2)但相對于十二五的表述有所調整的地方是,這一部分不再出現任何一個具體數字性的目標。在“翻一番”的目標前,增加了一個定語“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同時,后面也花了大量篇幅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國民素質、社會文明程度、制度建設等方面,這意味著對于增長質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
如何發展?首提五大基本理念,創新為首
在具體的發展理念上,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基本理念,隨后的行文也是按照這五大理念具體展開,最后加上“黨的領導提供堅強保證”。這6大方面是全文最主要的內容。其中,創新為首,且篇幅最多(大約為協調、綠色、開放的2倍,為共享的1.5倍)。
如何創新?
創新這一部分篇幅最長,其中包含六大方面。我們認為,如果僅從經濟金融的角度來看,有以下幾個地方值得關注:
1)政策上支持創新:“完善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為主,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政策、消費政策、價格政策協調配合的政策體系”(總量政策仍是首位,這意味著仍是“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
2)金融上支持創新:創新部分從多個角度進行了闡述(如要素、空間、產業布局等),但基本上每個角度都提到了金融支持。而且,在金融支持方面也出現一些需要著重關注的新提法:
a)“降低杠桿率”(債轉股?);
b)“開發符合創新需求的金融服務”;
c)“推進高收益債及股債相結合的融資方式”(專項債+股權注資?資產證券化?);
d)“健全商業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金融機構體系”(強調開發金融的地位);
e)仍然保留“防止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
3)創新的具體措施中比較特殊的是還特意提到了農業部門,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方面,提出“依法推進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V.S.三中全會“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這與文中“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相呼應(居民資產負債表重估?)。
首提共享,且篇幅不小
共享篇幅上僅次于創新,與發展原則中首條’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相呼應。而且全文中多次提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隱含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實現之后,接下來擴大內需的重點可能將轉向中低收入人群)。
總結:延續轉型方向,措施上更加務實
我們在中期宏觀報告《建設羅馬的第二天》中曾經指出,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業績兌現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因而當進入真正落實的階段時,可能會面臨“預期差”。而從近期的市場心態來看,無論是對經濟基本面,還是對金融市場,都經歷了一個從上半年極度樂觀到下半年極度悲觀的轉變,這與我們在中期報告中所指出的“建設羅馬的第二天“中所面臨的問題是一致的。
但我們認為,進入”第二天“之后,需要適當地降低預期、穩扎穩打,過度悲觀是不合適的。從這份十三五規劃來看,整體上延續了三中全會所提出的改革、轉型的發展方向,同時根據近期經濟發展形勢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和部署,具體措施上也較此前進一步具體化。具體來看,相對于此前,在經濟層面上更要求發展質量的提高,在發展目標前也增加了對質量要求的定語。在包括土地、金融等方面,也有更多的制度突破。整體上來看,是一份務實、有亮點、值得期待的規劃性文件。由此可見,雖然建設羅馬的第二天,我們會遇到很多具體的難關,但政府對于轉型、改革、發展的決心和方向依然沒有改變。沿著這一方向,中國中長期經濟仍然是向著正確的道路前進,因而我們維持系統性風險下降的判斷。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