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行成穩增長主力 1.3萬億主投棚戶區改造等領域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成功實現“保七”目標,其中政策性金融機構功不可沒。
7月16日,國家開發銀行相關人士在銀監會組織召開的首場銀行業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和艱巨繁重的穩增長任務,國開行上半年發揮開發性金融優勢,聚焦國家戰略重點,新增發放本外幣貸款超過1.3萬億元。
根據央行此前公布2015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6月末,我國本外幣貸款余額94.43萬億元,上半年新增本外幣貸款7.64萬億元。簡單計算,上半年僅國開行新增發放的本外幣貸款就超過全行業的1/6。
據悉,國開行的信貸主要投放于棚戶區改造、鐵路、水利、新型城鎮化、扶貧開發、“一帶一路”等重點領域和重大發展戰略上。
今年4月份,國務院批復國開行深化改革方案,明確了該行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和相關政策支持,要求國開行充分利用服務國家戰略、依托信用支持、市場運作、保本微利的優勢,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在重點領域、薄弱環節、關鍵時期的功能和作用。
據悉,國開行的改革其中重要一項就是“國家為國開行注資以補充資本金”。同時,也要求該行進一步強化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資本約束機制,按照10.5%的資本充足率標準進行監管。
該行2014年報顯示,截至2014年末,國開行資本充足率為9.06%,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一級資本充足率為6.77%,這與監管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關于國開行的補充資本金一事,該行首席經濟學家、業務發展局局長劉勇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這由人民銀行主導,未來人民銀行會有消息公布。”
信貸主投四大領域
國開行公布數據顯示,該行的信貸主要投向棚戶區改造、鐵路、水利、新興城鎮化等領域。
棚改方面,今年上半年,國開行共發放棚戶區改造貸款4198億元,占上半年人民幣貸款發放的39%,超過2014年全年發放額。
相關人士介紹,該行重點加大對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采煤沉陷區、國有工礦、林區、墾區、資源枯竭型城市、三線企業集中地區棚改的信貸傾斜力度,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放棚改貸款占比達65%。其中,向黑龍江“四煤城”采煤沉陷區承諾棚改貸款150億元,并實現首筆貸款發放。
鐵路方面,2011年以來,國開行已連續4年保持每年鐵路貸款發放1000億元以上。2015年,國開行計劃繼續安排發放1000億元貸款支持鐵路建設,今年上半年完成發放678億元,同比增加55億元。
水利方面,國開行表示已在全國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中,率先完成廣西大藤峽水利樞紐、新疆阿爾塔什等19項重大工程的評審承諾,實現貸款發放944億元。截至今年6月底,國開行水利貸款余額3525億元,累計發放5794億元,占全部水利建設融資的近50%,實現全國31個省(區、市)全覆蓋。
新型城鎮化建設方面,國開行今年上半年共發放城鎮化領域貸款7290億元,占同期全部人民幣貸款發放的68%。截至6月底,國開行城鎮化領域貸款余額達到5.13萬億元,占全部人民幣貸款余額的75%。
地方置換債購買量不大
國開行也表示,作為我國對外投融資合作主力銀行,該行不斷加大力度,全力服務“一帶一路”戰略。
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國開行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約超過1373億美元,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融資支持項目超過400個,涉及能源、礦產、交通基礎設施、產業園區、裝備制造、農業等領域,貸款余額約占該行國際業務總額的近三成。
劉勇在答記者問時還表示,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的成立,對于國開行“合作遠大于競爭”。至于合作方式,他表示:“我們是投貸結合,絲路基金和亞投行做的一部分是投資業務,我們和他們合作,希望他們做投資,我們來做貸款,或者我們三家與其他的國際組織合作在一起,做國際結算貸款。也有一些項目可能是國開行拿到后,分銷給亞投行、絲路基金或其他組織”。
對于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劉勇也表示,該行積極支持,但是受債券投資額度的限制,這方面投資不是特別大。他還呼吁,希望地方政府置換債能夠市場化發行,因為地方政府發債的利率和國債利率趨同,不能體現信用風險的溢價。
同時,劉勇還建議,應盡快確定置換債的具體項目和具體額度,“最近有消息說共有3萬億的額度,這會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對國開行的債券發行也會產生一個擠出效應”。他透露,國開行目前平臺貸款余額3000億元,屬于政府債務的1700億元,利率嚴格按照央行規定沒有上浮。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