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度水泥工業運行解讀
水泥產量
2015年1~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水泥產量23.48億噸,同比增速下降4.9%,跌幅較1~11月收窄0.2個百分點。
2015年12月份水泥產量2.0億噸,同比下降3.7%,跌幅較上月收窄2.9個百分點。
點評:業內專家預計水泥總量在22~24億噸,人均累計水泥消費量22噸/人將見頂,拐點將在2018年出現。這兩個指標在2014年均被突破,預示拐點提前4年到來。
水泥沒有替代產品,受區域半徑制約,供需間的彈性決定了市場價格,把握水泥供需端就能對市場控制。前10年需求快速發展,落后產能不斷退出,新型干法和落后工藝的立與破,兩者交織在一起。當前需求端肯定是在逐步減(速度有待討論),供給端已全面過剩,去供給是必須面對的問題。一些有前瞻性的企業高管提出:去產能不能一刀切,要根據各地產能實際情況去。所以將需求和供給說清楚,讓產業心里有數,對未來市場才胸中有數。
熟料產能利用率
2010年新型干法熟料熟料供需基本平衡,產能利用率大約為87%
2012年需求增速持續下滑,熟料產能逐漸進入全面過剩,產能利用率從2011年的83%下降到74%。
2015年開始需求進入負增長,產能利用再度大幅度下降,僅為67%。
需求面分析
數據:2015年1~12月份累計固定資產投資55.16萬億,同比增速為10.00%;其中房地產投資9.60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00%;基建投資10.13萬億元,同比增速為17.20%。
點評:累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滑,由2014年的15.7%跌至10%,跌幅達5.7個百分點,為2009年以來最低;而房地產與基建增速仍雙雙下滑,其中房地產投資增速較2014年更是跌去9.5個百分點,僅為1%;基建增速雖然仍保持較高增速,但也連續2年下滑,較2014年下跌3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速下滑拖累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時也是水泥產量負增長的主因。
12月14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化解房地產庫存,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擴大有效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專家們認為,這意味著新的住房改革思路已明確,2016年或有房地產相關支持政策出臺。但房地產業“壓供促銷”的策略在明年不會有實質性的變化,因此對水泥的直接效應或仍舊不大。而基建項目在2015年沒有落地,必將推至2016年,2015年4季度旺季不旺,會不會延至在2016年啟動。2016年仍舊看房地產的恢復和基建的啟動力度。
房地產分析
數據:1~12月份,房屋新開工面積15.44億平方米,下降14.0%;施工面積73.57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3%;商品房銷售面積12.85億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5%。
點評:房地產走勢不會走好,房地產土地購置、新開工已經5年持續負增長,直接影響水泥市場。
房地產是影響水泥需求的主要因素,在2015年6月開始,房地產銷售開始出現正增長,并持續保持至年末。但施工面積僅剩低速增長,而土地購置面積、房地產新開工面積仍為負增長。
房地產“壓供促銷”的“去庫存”策略,將使房地產從銷售到最終建設的傳遞周期延長,在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應該不會出現大力度反彈。房地產是影響下一步需求的主要因素。
水泥利潤
點評:2015年全年水泥利潤330億噸,同比下降58%。下降幅度遠大于產量下降幅度。主要原因是:需求下行,使企業心理放大市場效應,價格下行遠大于需求下行,使利潤大幅下滑。
2016年市場分析:
2016年兩大看點,北方地區能否止跌企穩,南方地區能否維持2015年水平。
前幾年,水泥產業之所以表現要較其他產業好,主要是從供給端兩方面入手:一是抑制新增產能增加;二是控制存量產能發揮,從而改善了供需關系。但2012年以來市場下行速度加快,2015年需求出現負增長,供給端的調控力度難以抵消需求端的下滑。這就提出了,對產能不僅僅要抑制新增、控制存量,還要從根本上去產能,才能達到供需間新的相對平衡,否則供需關系愈加嚴峻。
去產能將是“十三五”期間水泥行業重大命題,關系到產業如何發展,如何定位。水泥產業是被拉動性產業,主要取決于國家投資規模與力度。國家經濟轉型,從投資向消費轉型,水泥需求必然是向下趨勢。
前幾年都在搶蛋糕,越吃越大?,F在應該換一個思維,如何分蛋糕,有空間、時間想象力,是用刀子、還是叉子,甚至上手的,應該說分蛋糕比搶蛋糕更需要智慧。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