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萬眾創新需與企業創新融合
中國建材行業領袖企業——中國建材集團的董事長宋志平,在日前接受了《企業觀察報》記者的采訪,對于企業創新、萬眾創新,應當怎么去引導,如何去實施,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中國建材是如何創新的
宋志平首先介紹了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國有企業和傳統制造業行業中的一面大膽改革創新的旗幟,這些年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快速的發展,在創新方面的經驗。
宋志平說,創新往往是困難倒逼的結果。對于中國建材這家曾經營極度困難的國有企業來說,要想生存發展,就必須尋求改變。首先,中國建材提出了戰略創新,即:大力推進水泥、玻璃行業的聯合重組、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大力發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的“三新”產業。
宋志平介紹,在正確的戰略指引下,中國建材集團這些年的快速成長,還得益于企業的四大創新:通過機制創新解決活力和持續發展動力問題,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競爭力問題,通過商業模式創新解決發展規模問題,通過管理創新解決效益和成本問題。
關于四大創新的具體舉措,宋志平說:“第一是機制創新。有的人認為,中國建材集團只是一家通過聯合重組快速做大的企業。但實際上,包括聯合重組在內,企業的創新無處不在。為了解決與重組企業共同發展的問題,我于2008年提出一套“央企市營”的改革思路,并逐漸探索出一條以“國民共進”方式進行市場化改革和行業結構調整的“混合”新路”。
宋志平表示,機制上的創新為中國建材集團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不僅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的體制機制,活力和競爭力極大增強,而且實現了與多種所有制企業的共同發展。過去10多年,中國建材集團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雙雙增長100倍,從一家“草根央企”迅速躍居世界500強,穩居全球第二大建材企業,被譽為“充分競爭領域快速成長的企業典范”。同時帶動我國水泥產業的集中度從2008年的16%升至現在的60%,發展質量和效率不斷提高。目前集團所屬1153家企業中混合所有制企業超過85%,被列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試點企業。
第二是技術創新。在重組中,中國建材加大了技術革新的力度,成為行業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如在收購的徐州海螺萬噸線旁邊,企業又自主研發設計了一條新的萬噸線,這個工廠無論是技術裝備還是各項運轉指標在全世界同類工廠中都居于領先地位。
第三是商業模式創新。首先是探索“互聯網+”模式。近年來中國建材在應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做了一些積極探索。水泥業務大力推進“兩化融合”,實現“水泥+鼠標”智能生產模式,即“互聯網+水泥制造”。目前已使最新的水泥廠實現遠程監控和智能化控制;“跨境電商+海外倉”的外貿模式是“互聯網+建材產品制造+金融+物流+……”。集團旗下易單網應用IBM云計算服務,為海內外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的綜合性服務。
其次是向制造服務業轉型。例如企業的新型房屋業務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推進個性化服務,并采取外包、集成等多種方式向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延伸。目前已經有1000多種戶型可供客戶做個性化選擇。同時中國建材還在現有業務中積極探索產融結合模式、C2B模式、外包模式、羅爾斯·羅伊斯公司模式(不是賣產品而是賣服務)、“馳加”模式(打通上下游產業鏈),不斷拓展服務面、增加附加值。
再次是走新型國際化道路。中國建材通過用產業轉移的方式在海外開展實業投資,自己上戰場,在海外建廠。例如前面提到的在海外投資玻璃纖維工廠、水泥生產線、玻璃生產線等。同時,加強海外兼并重組力度,通過收購歐洲企業,成功引進兆瓦級風機葉片和光伏玻璃先進技術,并與德國AGN集團合作,引進“加能源”房屋技術。這樣,企業通過借力發達國家的品牌和技術優勢,一舉挺進了高端產業。
第四是管理創新。管理是企業強基固本的穩定器。在企業發展的長期實踐中,企業探索出一套獨特的管理方法,確保了企業穩定發展。
在企業管控上,企業采用“格子化”管控模式,將上千家企業的職能分工、經營模式和發展方向固定在相應的格子里,解決了集團“行權亂、投資亂”大企業病問題,使企業能實現行權順暢、步調一致、有序經營,避免“寬嚴皆誤”。這也是我一直強調的“企業要靠規范的制度約束行為,靠先進的文化指引心靈”。
在管理方法上,企業推行“八大工法”和“六星企業”。“八大工法”是企業在重組整合中創造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整合經驗,包括五集中、KPI、零庫存、輔導員制、對標優化、價本利、核心利潤區和市場競合,這套工法實現了外抓市場與內控成本的結合,是一套以簡馭繁、樸素實用的管理方法“組合拳”,使中國建材在新常態下穩扎穩打始終保持良好效益。創新要立足行業經受市場篩選。
企業創新需要社會沃土
宋志平表示,要想創新真正落地,企業應為創新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而關于創新的前提,宋志平表示,首先我們要價值觀上尊重創新、崇尚創新,同時要為創新提供制度支撐。良禽擇木而棲。企業既要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更要有良好的創新環境,這一點至關重要。比如互聯網領域,為什么阿里、騰訊等互聯網企業都是民營企業,而沒有一家拔尖的國企?因為機制、文化、環境滿足不了。
據宋志平介紹,中國建材現在做“千人計劃”,從國外引回來優秀的人才、科學家,如果環境不好也難以做成事,難以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他說,這就好像挖來一棵樹種在你的地里,但你這里缺水少肥,它也會枯死。所以,只有創造出有利于人才發揮才能的良好環境,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長的良性機制,人才才會源源不斷地加入。
同時,企業要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創客文化,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此外,創業創新的過程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即使有些過失和失敗,也應予以一定的寬容,不能成者王敗者寇。希望全社會給創新創業者一塊沃土,讓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茁壯成長。
萬眾創新需要與企業創新融合
對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當怎么去引導,如何去實施,宋志平也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宋志平說,去年他在清華大學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埃德蒙?費爾普斯有場對話。費爾普斯有兩個觀點,一是創新和制度無關,跟文化有關;二是創新主要靠草根創新。過去企業是創新主體,現在提倡萬眾創新。兩者其實是相輔相成的,企業創新里也有員工、科學家的萬眾創新,必須要融合起來看。
所以,宋志平對創新的一個基本觀點,是“融合創新”,也就是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企業創新應融合起來。企業創新歸根結底是企業科研技術人員及廣大員工共同參與的全員創新,離不開科技知識的社會積累與傳播,離不開大眾創業匯集的創新。
其次是大企業要打造開放性創新平臺。大企業創新也不能單打獨斗,而要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整合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形成合力。馬云說自己不太懂計算機,只是一個平臺的建設者,最大的財富是數據,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是數據處理能力。
宋志平說,總院的創新應該是開放的,要建立一個公共創新的平臺,全國建材行業的創新成果都可以上這個平臺。你也可以發包,比如現在玻璃工業面臨什么問題,水泥工業面臨什么問題,把這些問題提出來,用互聯網放到開放性平臺上去,讓大家在互聯網上打擂臺。大家的創新成果上到你的平臺,還可以由你來鑒定真偽。也要防止盲目創新,有一些人對業務、對市場不了解,盲目投入,殊不知有一些成果別人早就做出來了。這種耗費金錢、耗費時間又毫無意義的重復創新,也是得不償失的。所以創新是需要有人指引的,現在什么技術需要、什么技術亟待攻克、什么是偽科學,都需要有一個導向。同時,一項創新成果到底有什么價值,這是需要鑒定的。所以建立開放性創新平臺,也是為了解決創新真偽和價值鑒定的問題。
此外,宋志平認為,創新還應該打組合拳,推進協同創新。一是要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企業創新的關鍵在于建立起一套創新體系。所謂產學研,要以企業為主體,核心是“產”,“學”要保,“研”要好,最后都要作用于“產”。術業有專攻,學校可發揮基礎科學研究能力,研究院所主要解決應用科學的問題。而工廠要解決好制造技術的問題,三者結合形成資源與優勢的互補。產學研的目的是促進產業的升級,而不是讓“學”和“研”統統都去搞企業。
二是推進企業間協同創新。對于重大創新項目,企業不應單槍匹馬,可以采取聯合攻關的方式創新。過去我們搞創新,國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為攻克一個難題,舉全國之力,實施大協作。現在市場化了,市場里有競爭、有獨立性,但市場里也應該有組織,采用資源整合的方式,將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各類創新要素匯集在一起,聯合攻關,迅速形成創新成果。
三是要加強集成創新力度。所謂集成創新就是把各種創新要素集成起來達到新的創新。相對于投資多、周期長的原始創新和容易引起專利糾紛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這是一條捷徑。這些年來,中國建材集團水泥和玻璃等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整體裝備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玻璃纖維、風力發電葉片、碳纖維、薄膜太陽能、TFT基板玻璃技術等獲得研發成果與產業化發展,靠的都是集成創新。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