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安徽水泥公司垃圾處置項目一年來突飛猛進
作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八百里巢湖向來以煙波浩渺、帆影迷離著稱,就像一個婉約的少女在湖光山色中彰顯著自己的美貌。
隨著巢湖城市的不斷發展,生活垃圾產量更是逐年增長,如今,城市日產生活垃圾高峰期達到500噸。垃圾圍城趨勢逐漸明顯,制約巢湖生態發展。
幸運的是,在巢湖之濱,有這樣一家水泥企業卻在實現綠色轉型的過程中“吃干榨盡”了巢湖市區及鄉鎮所有的生活垃圾。今年8月,中材安徽水泥已正式開始運營年處理18萬噸生活垃圾的水泥生產線,實現了巢湖生活垃圾的日產日清,八百里巢湖正再現往日煙水空蒙的美麗。
特別是去年8月原中材集團和中建材集團重組為全新的中國建材集團之后,更促進了中材安徽水泥的垃圾處置項目在長時間擱淺后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水泥窯協同處置終落地
綠色發展戰略更加明確
手捧一杯香醇的咖啡,周邊彌漫著誘人的香氣。倘若不是親眼所見,你很難想象僅僅是隔著一面玻璃窗,對面就是有序運行著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生產線,玻璃窗內外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2016年,圍繞成為世界一流的綜合性建材產業集團這一戰略目標,重組后的中國建材集團很快提出了“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國際合作”三大戰略,如此清晰明確的戰略為新集團指明了前進的方向,增強了發展的動力。
早在2012年起,安徽省和巢湖市就開始加大對環巢湖流域生態的治理。這對于長期扣著“三高”帽子的傳統水泥企業而言,是巨大的挑戰,更是新生的機遇。
幸運的是,中材安徽抓住了這一機遇。從2012年到2017年,六年時間里,歷經了數不清的曲折和擱淺,也正是在重組之后,中材安徽此前擱置已久的垃圾處置項目得到了集團在戰略層面的巨大支持。“該項目非常符合中國建材集團的綠色發展戰略,中材水泥為中材安徽量身打造的新發展規劃是相當明確的。”公司總經理朱曉明篤定地說道。
負責講解的工作人員表示,中國建材集團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陸續承擔了十幾項國家相關研究課題,投入研發資金開展了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污泥、危險廢棄物的技術研究及裝備開發。眼前的這條生產線應用的正是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
與垃圾焚燒發電相比,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具有“吃干榨凈”、無外排廢棄物及二次污染的特點,尤其是水泥窯1400℃超高溫對二 英的處置效率極高。且節能減排效果明顯:相當于年可替代燃煤 2~3萬噸;年替代原料1.2萬噸,年減少CO2排放量約 7萬噸;符合“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置原則。
不過,“好事多磨”。從項目提出之初的2012年起,各種因素導致的延期、擱淺就如影隨形。尤其是隨著大眾環保意識的不斷加強,老百姓對垃圾污染的排斥性很大,對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的常識知之甚少。因此,中材安徽廠區周邊的部分居民將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垃圾項目與一般的垃圾焚燒項目等同起來,反對聲音不絕于耳。
兩材重組后,得益于集團專家的支持和配合,不斷對中材環境公司設計方案進行優化評審,中材環境公司對原有的示范線工藝、設備進行優化升級。同時,公司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堅持信息透明,加強科普宣傳,充分保障利益群眾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減少項目推進過程中的阻撓和干擾。2016年8月,公司順利取得了項目環評批復和巢湖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批復。
為了將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增強政府對項目的支持和村民對項目的信任,在巢湖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公司向周圍的村民都發放了調查問卷,詳細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而且大膽地將項目選在僅距職工宿舍、食堂150米左右的地方。公司主要負責人說:“正是我們對集團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和裝備非常自信,才敢做出這樣的選擇。”
工藝技術的提升和民眾知識的普及,使得這條生產線很快得以建設并應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項目投產后也極大地彰顯了中國建材集團作為央企的社會責任。
文化理念水乳相融
擦亮企業品牌形象
走進中材安徽廠區,與傳統印象里的“灰色”產業不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大片人工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幾對野鴨不時游過,湛藍的天空下,白鷺在遠處翩翩起舞,沿著清潔整齊的道路不斷前行,一股花香縈繞在鼻尖,耳邊也聽不到絲毫噪音,只有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
走進中控室,僅僅隔著一扇玻璃窗,只見對面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生產線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得益于利用生物除臭技術消解臭味的生物除臭塔和負壓除臭系統,里面的員工除了檢修之外并不需要采取額外的防護措施。
回溯中材安徽水泥的發展歷史,歷經了三個階段。它的前身是一家民營企業,在員工李磊眼中,民企時期生活設施投入少,機器轟隆聲與揚塵彌漫使得員工們個個都“灰頭土臉”,員工素質的提升和企業文化的建設更如荒漠一般無人認知。
彼時,員工大多是抱著打工者的心態,工作經歷復雜,相互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和理解,只想著賺點錢養家,團結協作意識和工作效率都非常差。
2010年,原來的民營企業被中材水泥全資收購,取名“中材安徽”,一個傳統的民營水泥廠,正式跨入央企的行列。
在中材水泥領導的關心和引導下,中材安徽的企業文化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痛并快樂著的蛻變過程。隨著在企業內部建章立制,通過組織各種活動,在幾年時間里從無序無章發展到有組織有紀律地生產工作,員工的主人翁意識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伴隨著廠容廠貌的改善,走在清潔有序的廠區里,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和隨處彌漫的花香讓員工下班之后流連忘返。
新集團成立之后,企業最大的感受就是:全新的中國建材集團將原來兩大企業的優秀文化融合在一起,經過提煉之后更加清晰和深遠,注入了更豐富的內涵。“我們員工感覺就像是從江河匯入大海里一樣,游起來更暢快。”一位員工對記者說。
走進中材安徽水泥的會議室,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創新、績效、和諧、責任”的核心價值觀,這正是去年9月新集團第一次領導干部大會上提出的核心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廠區內隨處可見的是企業文化宣傳欄和學習心得展示。“我們對新集團的文化非常認同,這種認同也是自然而然的,而有了文化的認同感,其他的交流就非常順暢。”企業班子成員發自內心地娓娓道來。
正是因為原來的中材集團和中建材集團同宗同源,新集團的優秀文化如春風化雨般在無形中滋潤著每個人的心田。
過去一年來,通過開展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中材安徽致力于打造學習型和知識型員工隊伍。
中材安徽副總經理顏會才在去年被評為巢湖市“工匠文化”標兵,作為企業老員工,他的成長也伴隨著企業整體的變化。談及這一榮譽,他很不好意思地表示,開始來這個企業只是一個打工者的心態,上班純粹就是為了養家糊口。而當企業成為大型央企的一部分,企業人性化、專業化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環境讓他逐漸轉變了對工作的態度。在這樣的花園企業工作身心愉悅,也覺得自己擁有了一份事業,兩材重組雖然時間不長,但他感覺在一個更大的航船上行進,真是越來越有奔頭,越干越有前景。
正如國資委主任肖亞慶在兩材重組大會上所指出:“重組后兩家企業要從形式上的‘一家人’發展成為真正的‘一條心’。”而企業文化正是緊緊地把“一家人”擰成一股繩的內核和靈魂。
可以說,在重組整合后的第一年,文化融合就一直貫穿著企業戰略重組和轉型升級的始終。而文化與管理理念的一脈相通,也正是讓中材安徽在發展協同處置的道路上走得一帆風順的保障之一。
“一主兩翼”謀發展
可持續發展有底氣
不久前,正值兩材重組一周年之際,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強調:“重組之初,我們就認識到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如果說過去規模的擴大是第一次長征,那么我們以兩材重組為契機,迎來了從大到偉大的第二次長征。這就要求企業不光是有規模,必須有核心競爭力,同時還要可持續發展。”
據朱曉明介紹,兩材重組之后,中材安徽在中材水泥指導下,將依托集團規模、技術、管理、機制“四大優勢”,結合自身特點,緊緊圍繞集團“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國際合作”三大戰略,進一步深化改革、提質增效,并且制定和規劃了公司“一主兩翼”的發展戰略。
具體來講,“一主”就是繼續做優做強傳統主業(水泥、熟料、建筑骨料及商品混凝土)。在他看來,兩大特點不容忽視。
“一方面兩材重組之后,我覺得水泥的市場整合是卓有成效的,大家通過推進供給側改革,極大地減少了惡性競爭,維護了行業利益,這也是央企的擔當和責任。另一方面,在學習中材水泥優秀企業的基礎上,還加強與南方水泥、中聯水泥等兄弟企業廣泛互動、交往、合作,通過學習交流6S現場管理、安標創建等經驗,中材安徽的綜合運營水平也在不斷提高。”
在做好傳統主業的基礎上,“兩翼”對于中材安徽的騰飛更像是兩只不可或缺的翅膀。
一是綠色發展,即依托水泥窯向環境治理轉型,在做好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市政污泥、巢湖藍藻、污染土、工業危險廢棄物等靜脈產業項目;
二是產業升級,圍繞集團“三條”曲線要求,公司將以第二曲線途徑轉型,即發展新型材料產業,提升盈利能力。今后公司將依托中國建材集團在裝配式住宅、生態小鎮、新型建材等方面的技術資源,積極在安徽推廣住宅產業化、綜合管廊及特色小鎮項目。打造產業鏈完整、競爭優勢明顯的“綠色建材工業園”。
目前全國各地包括合肥市都非常重視裝配式建筑的發展,在遍地開花的熱乎勁中,中材安徽因為有著豐富水泥、骨料、水運岸線的優勢,競爭力將更加明顯。
重組一周年后,中材安徽水泥又迎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但是背靠著中國建材集團這一強大的后盾,公司負責人表示此時此刻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覺得信心更強了,底氣也更足了。
相信不遠的將來,一座全新的循環經濟和綠色建材產業園將會在巢湖邊,在中材安徽的花園式工廠中矗立,為巢湖乃至安徽樹立起發展綠色建材和循環經濟的典范和樣板。
從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生產線到循環經濟產業園的打造,在中國建材集團綠色發展戰略的引領下,巢湖將煥發出了全新的光彩。
過去的一年是翻天覆地的一年,可以說巢湖深刻見證了兩材重組之后所承擔的更多社會責任,未來也將持續見證中國建材集團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譜寫更多新的篇章,見證城市綠色發展中涌現出的更多成果。
遠眺那一望無際的湖光山色,正如中材安徽的未來,令人如此神往。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