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海螺:蓄勢揚帆 站上大時代的風口
7月下旬,38度高溫持續烘烤著江淮大地,酷暑中“安徽企業在東盟”采訪團一行乘機飛赴雅加達。印尼地處赤道,終年高溫。不同的是,這里濕熱的空氣中隱隱流淌著的一股咖喱的味道。
在雅加達休息一晚,次日一早我們即飛赴班加馬辛,再從班加馬辛驅車5個小時,就來到了此行第一站:印尼南加海螺工廠。這也是安徽海螺水泥走出國門,揚帆海外的第一站。

在這場以世界為棋盤的宏大棋局中,“走出去”如何開局至關重要。海螺把目光投向了水泥行業發展潛力巨大、需求旺盛的新興市場國家——
登陸南加 首個海外項目落地
印尼南加海螺副總經理胡文釗是安徽績溪人,全程陪同我們在南加的采訪。在萬里外的國度見到老鄉,雖是初識卻更像是久別重逢,話語間都流露出一種親情。胡文釗2012年5月來到印尼,最初在西巴海螺項目工作,前年來到南加項目。他侃侃而談,如數家珍,向我們描述了南加海螺一路走來的歷程。
海螺水泥的前身是寧國水泥廠,1996年成立海螺集團。經過二十年的快速發展,如今海螺的足跡遍布中國20多個省市區,占據中國水泥市場10%的份額,銷量連續10年亞洲第一。
2011年,溫家寶總理訪問印尼,為海螺提供了“走出去”的東風。海螺積極響應號召,把印尼作為揚帆出海的第一站,第一個棋子就選中了南加。首次在海外投資建廠,一切從零開始。海螺員工初到南加,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項目所在地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人煙稀少,蚊蟲肆虐。沒有房子,沒有路,一切都是空白。面對困難,海螺人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自己動手砍伐原木建木屋,二十多人擠在一屋打地鋪。
“我們18個人,靠手抬肩扛,11天搬運了1000噸木材。”發電分廠廠長孫飛回憶起那時甩開膀子干事業的場景,臉上還蕩漾著豪情。“南加是海螺的第一個海外項目,我們不愿坐等設備進場后才開始干。”
說到困難,不得不說征地。在印尼投資辦廠,當地政府并不負責幫助企業征地,征地工作要由投資方自行與農戶協商解決。印尼實行土地私有化,征地協調難度非常大。而當地土地管理手段落后,沒有詳細的權證數據資料。多數土地邊界不清晰,特別是礦山林地,往往需要重新勘測邊界。海螺人不等不靠,組織多次實地勘測,對涉及的百余戶地主逐戶拜訪,陳述征地建廠給當地帶來的好處,逐漸贏得他們的信任。整整歷時大半年的時間,主廠區征地工作才終于完成。
人心齊,泰山移。經過800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奮戰,2014年11月18日首條日產3200噸水泥熟料生產線順利點火投運,一座現代化的水泥工廠在南加里曼丹拔地而起。實際建設工期只有24個月。相同的水泥生產線,法國的拉法基和瑞士豪西姆這些國際巨頭公司,在印尼建設過程用了6到8年的時間。可以說,海螺創造了印尼同類工程建設的奇跡,刷新了外資企業在印尼國建設實體工廠的記錄。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層層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已成為東南亞各國的優先事務,東南亞地區的水泥市場正處于快速發展上升階段——
布局印尼 拓展東南亞地區
有著“千島之國”之稱的印尼實為“萬島之國”!17000多座島嶼在太平洋上星羅棋布。其中爪哇島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也是其政治文化中心,首都雅加達就在這個島上。7月27日,我們從南加飛回雅加達,探訪印尼海螺總部。
印尼海螺總部坐落在雅加達最繁華的鬧市區。數公里之外,一座頂著巨大的“CONCH”標志的高樓進入我們視線。那就是海螺總部所在地。
“南加海螺是海螺的第一個海外項目,對海螺來說意義非凡。”印尼海螺水泥總經理吳自龍自豪地向我們介紹,“南加海螺,是安徽海螺,也是中國水泥工業真正‘走出去’的第一步。”
海螺到印尼來,不是僅僅來投資建設一個工廠,而是完成整個產業鏈的國際化。南加海螺只是海螺在印尼投資發展規劃棋盤中的第一枚棋子。
在印尼南加落地生根的同時,海螺以更宏大的視野布局印尼市場:落子西巴布亞,占領東部市場;規劃南蘇拉威西馬諾斯和巴魯項目,籌建大型熟料基地;啟動孔雀港粉磨站項目,瞄準爪哇島核心市場;登陸北蘇拉威西,完善印尼布局。六大項目落定,連成一張大網,覆蓋整個印尼。按照這個規劃,至2020年底,海螺將形成2000萬噸熟料、2500萬噸水泥的生產能力和銷售量,占印尼水泥市場份額的20%-30%。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層層推進,海螺集團東南亞布局也同時全面鋪開。
在緬甸,海螺制定了“二城二江”布局規劃發展的總體思路,形成了皎施、曼德勒、仰光等多個項目載體。全部項目建成后,海螺在緬甸的水泥總產能將達到1000萬噸。目前,皎施5000t/d新線項目已成功點火投運。
在老撾,海螺把布局規劃的重點選在了萬象和北部重鎮瑯勃拉邦。項目建成后,海螺在老撾將形成600萬噸水泥產能規模。目前瑯勃拉邦項目已具備開工條件,萬象項目正開展前期規劃報批。
在柬埔寨,海螺與當地實力雄厚的大型集團開展洽談合作,落實了馬德望項目載體,規劃水泥產能400萬噸。目前,馬德望項目已完成各項前期報批工作,基本具備了項目開工條件。
憑著自身過硬的實力、先進的技術、敢闖敢拼的精神,海螺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在國際化的征程中策馬揚鞭,縱橫馳騁,正把一個個戰略設想付諸于實踐,將一張張規劃藍圖轉化為現實。

在海外發展過程中,文化的適應與融合關系到企業的落地生根與長治久安。海螺嚴守當地法律法規,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
文化融合,在互信中實現共贏
海螺在實施國際化戰略過程中,嚴格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尊重當地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并融入其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惠及當地民生,構建良好的發展環境,實現與當地自然、人文和諧共融。
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中方員工和印尼員工在價值觀、風俗文化、宗教信仰、工作和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印尼海螺在推動工程建設的同時,完善辦公、食宿設施,不斷地改善員工工作生活環境。深入推行用工本土化,發揮中方員工傳幫帶作用,經常性開展培訓交流,使印尼籍員工逐步融入海螺管理文化。
如今在南加海螺,很多中方員工都已經成了“印尼通”。對安徽小伙張杰來說,交流不僅促成了融合,還帶來了愛情。張杰和來自爪哇島的漂亮女孩伊卡(Ike)同在南加海螺質量部門工作,兩個年輕人在工作中暗生情愫,在交流中碰撞出愛情的火花,目前兩人已發展到談婚論嫁階段。
甜蜜的跨國戀情,某種程度上正是南加海螺積極推動文化融合,融入當地社會的一個縮影。南加海螺積極與當地政府、軍隊、警察建立良好關系,并適時參加當地政府、宗教組織開展的各類民族文化及公益活動,適時給予附近村民的孤兒、學校捐贈財物,為公司建設和發展解決了外圍障礙,樹立了良好的海螺的形象。
投產5年,本地化要達到80%,這是印尼政府的要求。目前南加海螺有中方員工140人,印尼籍員工382人。投產不到2年本地化程度已超過73%,所有關鍵崗位都已經由印尼籍員工操作,南加海螺的本地化速度走在了要求的前面。印尼籍員工桑迪(Sandrinata)向記者表示,海螺是個好企業,他希望能有更多像海螺這樣的中國企業來印尼。
目前印尼并沒有對水泥工廠提環保要求,但基于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標準必將日益嚴苛的判斷,海螺生產線建設伊始就制訂了嚴格的環保內控指標,并嚴格按照環保標準進行設計運行。以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環保政策,規避潛在的風險。其中,南加項目單收塵設備投資就超過3000萬元人民幣。2015年南加海螺綠化費用超過100萬元。

印尼海螺水泥總經理吳自龍介紹海螺布局印尼情況。
在國內產能過剩、新增產能被嚴控,國家鼓勵“走出去”的情況下,拓展海外市場成為中國水泥工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選擇——
風口逐鹿 善弈者謀勢
時間回溯到2011年,海螺集團經過15年的不懈努力,鞏固華東,拓展華南,開發西部,從安徽走向全國,連續多年進入中國企業500強。
此時的國內水泥市場卻不容樂觀,經過多年的低門檻進入,水泥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行業進入了一個相當長的發展平臺期。海螺要想繼續保持高速發展,必須“走出去”,占領市場。
“十一五”末期,中國水泥工業技術、裝備、管理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對于海螺而言,通過多年發展,自身實力顯著增強,成為行業領軍企業,形成了規模、技術、管理、資金、品牌等比較優勢。海螺的決策者們審時度勢,敏銳認識到,必須抓住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拓展企業發展空間。
萬事具備,海螺“走出去”水到渠成。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公司副總經理丁鋒這樣介紹海螺國際化之路:“海螺國際化從‘家門口’東盟做起,幾年來足跡遍及印尼、緬甸、老撾、柬埔寨、俄羅斯等國,落實發展項目12個,完成海外投資42.5億元,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出口,到承建國際工程,再到海外投資建廠的大步跨越,成為省屬大型企業和中國建材工業‘走出去’的先行者。”
海螺一路走來,從企業改制到T型戰略,從西部開發到“一帶一路”,之所以成就今天的輝煌,就是準確抓住了國家改革開放的各項機遇與政策,順應了國家政策和形勢發展的大勢,符合國內外大環境的要求。
善弈者謀勢,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借著“一帶一路”的東風,一幅更加波瀾壯闊的海螺國際化畫卷正日漸清晰。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