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无码人妻又粗又大-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老太BBWWBBWW高潮-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 您當前的位置:
  • 水泥地理| 行業新聞| 環保| 正文內容

    全國碳交易試點履約期至 碳配額價格遭“腰斬”

    2015年是7個試點碳市場全部啟動后的首個履約年。

    今年是北京、上海、深圳、廣東、天津等5個試點的第二次履約,也是湖北和重慶的首個履約年。總體來看,除天津以外,上海、北京、深圳、廣東均按原定期限完成履約,且上海、北京、廣東最終履約率均達到100%,深圳和湖北履約率在99%以上。其中,上海是唯一一個連續兩年按時且100%完成履約的試點。

    湖北和重慶在首次履約大考中,均采取了推遲的策略,目前湖北已完成履約,履約率為81.16%,而重慶將于2015年7月23日完成履約。

    今年也是CCER的入市交易和參與履約的元年。7個試點地區CCER累計成交量約885萬噸,接近各試點碳市開始以來配額累計成交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上海CCER履約用量最大,約50萬噸。

    自首個試點啟動運行至今,已有2年,在此實踐中,試點整體運行平穩,但在從交易數據來看,試點活躍性差異較大,其中天津和重慶活躍性最差。

    由于試點整體存在配額供給過量的情況,且CCER作為低成本履約工具首年入市,使得配額價格在此次履約中走低。

    京津滬深粵履約成績突出

    第二年履約的5個試點在今年的履約中成績突出。

    今年,北京試點重點排放單位共計543家,比去年增加了128家,包括京冀跨區域碳排放交易體系中河北承德市的6家水泥企業。而履約率則由去年的97%,提高至100%。從履約過程來看,與去年相比,北京市責令整改的重點排放單位數量大幅降低,從第一個履約期的257家減少至今年的14家單位。

    根據北京市發改委初步測算,通過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重點排放單位201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比降低了5.96%,協同減排1.7萬噸二氧化硫和7310噸氮氧化物,減少2193噸PM10和1462噸PM2.5。

    廣東省2014年度184家控排企業中,僅有1家未按時履約,但該企業在責令整改期內完成履約任務,廣東碳市履約率達100%。而去年,廣東有2家企業未完成履約,企業履約率為98.9%,配額履約率為99.97%。

    深圳今年636家管控企業中,僅有2家企業未按時完成履約,履約率為99.7%。而去年,645家控排企業中,有4家未按時完成履約。

    天津市2014年度碳排放履約工作再次延后。112家納入企業中,履約企業111家,履約率為99.1%。而2013年度,在114家納入企業中,履約企業110家,履約率為96.5%。

    與上述5個試點不同,今年是湖北、重慶碳市履約元年,面對首次大考,兩試點均采取了延期策略。

    其中,湖北碳市延遲履約1個月,截至7月10日,湖北138家控排企業已有112家企業在登記系統內提交足額配額,并完成履約,占企業總數的81.16%。湖北138家控排企業二氧化碳排放減少781萬噸,同比降低下降3.19%。

    重慶的首年履約實為2013、2014年度合并履約,重慶市發改委和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透露,履約最后期限為7月23日,比原計劃推遲1個月,截至7月13日,履約率已達70%。

    ICIS安迅思中國碳市場分析師林劍瑋認為,推遲履約期的做法,不利于政策的嚴肅性,從公平性的角度來看,對積極履約的企業也有失公平,因為這些企業往往會較早參與市場交易,可能面臨較高的市場價格,資金也會被長時間占用。

    7個試點碳市活躍性呈現分化

    雖然各個試點的交易規模不同,但自各試點碳市開市以來,交易量和交易額總體上升的同時,也拉開了試點之間的距離。截止到7月16日,7個試點地區二級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3800萬噸,累計成交額超過11億元。

    其中,湖北碳市配額總量巨大,且交易比較活躍,無論是累計成交量,還是成交額均位居7個試點地區首位,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約為1619萬噸和4億元。

    北京和深圳碳市盡管總量的盤子相對較小,但市場流動性較好。北京、深圳碳市成交量和成交額分別達到527萬噸和2.36億元、414萬噸和2.05億元。

    上海和廣東碳市累計成交額均超過1億元,其中,上海累計成交量約為415萬噸,累計成交額約為1.27億元。廣東累計成交量近600萬噸,累計成交額1.49億元。

    天津累計成交量和累計成交額分別為203萬噸和0.36億元,成交量僅為上海碳市的一半,湖北碳市的八分之一。

    重慶碳市是7個試點中交易最不活躍的,截止到6月30日,累計成交量僅約24萬噸,累計成交額約 631萬元。

    從交易量和交易額數據來看,7個試點的活躍性已經呈現分化,天津和重慶碳市場活躍度遠不及其它5個試點。業內專家普遍認為,若上述局面無法及時得到改善,在試點地區向全國碳市場過渡的背景下,天津和重慶將處于不利地位。

    7個試點中,廣東是唯一一個通過制度保障碳配額拍賣的試點碳市。2014年企業有償配額計劃發放800萬噸,實際來看,從2014年9月起至2015年6月先后分4次合計發放700萬噸,競買總量為約344萬噸。

    環保橋公司總經理彭峰分析,各試點從實際運行來看,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根本原因在于配額相對過剩,市場主體參與拍賣的熱情有限,拍賣也沒有對市場價格形成有效的指導。

    第二年履約剛剛結束,廣東發改委就下發了《廣東省2015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根據此方案,2015年,控排企業有償配額計劃降低到200萬噸,且取消拍賣底價。

    CCER履約元年:上海碳市履約用量最大

    2015年也是CCER上市交易并參與履約的元年。

    據不完全統計,7個試點地區CCER累計成交量約885萬噸,接近各試點碳市開始以來配額累計成交量的四分之一。

    其中,上海碳市CCER累計成交量位居試點碳市場首位,截止到7月16日,累計成交約241萬噸。北京位居第二,成交量為190萬噸。北京、上海兩試點CCER交易量占交易總量的近一半。

    深圳和天津CCER成交量也已經超過100萬噸,分別約為142萬噸和125萬噸。湖北、廣東累計成交量不足100萬噸,分別達到96.7萬噸和91萬噸。重慶碳市目前尚無公開交易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CCER已經受到了金融市場的青睞,成為碳金融創新的重要載體。目前,已經出現了專注于CCER投資的碳基金,產生了利用CCER的掉期、質押貸款等產品,而CCER收益也已經嵌入到中廣核發行的中期票據的利率結構中,CCER已經成為碳金融創新的熱點。

    而從使用CCER履約的情況來看,上海碳市CEER履約用量最大,約50萬噸,占CCER交易量的21%。北京碳市場今年共有9家單位,使用6萬噸CCER進行履約。截至7月8日,湖北碳市場控排企業共使用了近10萬噸CCER履約。

    CCER在入市及履約元年,能取得這樣成績,彭峰認為,得益于政府主管部門對第三批、第四批減排量的簽發提速,有效增加CCER的供應量。“希望審批流程在未來能夠機制化和常態化,比如說確定減排量審核的頻率、時間,使得市場各方可以有效預測CCER簽發的時間和數量,準確掌握CCER的供應情況。”

    一位業內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盡管CCER理論上在不同試點具有通用性,但由于不同試點地區對CCER準入門檻不同,目前CCER市場呈現“碎片化”的情況,未來國家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強政策的協調性。該業內人士同時表示,“未來還要提高審批程序的效率,目前有些地區CCER入市交易甚至需要面臨國家發改委、地方發改委和交易所三重審批流程。”

    參與主體增加 市場價格走低

    試點運行第二年,市場更加穩定,價格更加合理。除了控排企業的積極參與外,彭峰認為,這也得益于整體市場開放度的提高。

    各試點納入門檻與2013年相同,納入企業數量共計2089家,比2013年度增加126家。

    試點地區降低了市場參與方的準入資格,使得個人投資者、機構投資者等交易主體種類和數量的增加。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湖北、深圳碳市場個人投資者已經達到2000多戶。機構投資者方面,目前湖北已經有69家、上海已有近50家,北京接近40家,深圳也達到20余家。

    另外,深圳和湖北碳市場分別于2014年9月和2015年6月向境外投資者開放。對此,北京太銘基業投資咨詢有限公司CEO孔晴熙對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目前外資企業不能在國家登記簿開放,交易有諸多困難,未來中國的碳市場還是以內資企業為主。

    值得注意的是,履約期多地市場出現配額價格下跌,甚至腰斬的現象。

    孔晴熙認為,從積極的角度來看,今年控排企業較早參與交易,提前儲備履約所需的配額,因而履約期后期對配額的需求降低,導致價格降低。

    “配額價格下滑的根源在于碳配額發放相對過剩,”彭峰認為,“無論是近期試點碳市場,還是未來全國碳市場,一定要設定合理的配額總量,完善配額分配制度。”因為只有配額價格維持在一定的水平,企業才會有動力實施節能減排的項目,才有動力參與碳交易。

    彭峰進一步表示,政策的穩定性和明確性也是重要的原因。目前的情況下,有些市場主體擔心未來政策變化,往往選擇將配額直接出售,而不是選擇長期持有或者采用其他的碳資產管理方式,這種方式將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供給,拉低市場價格。

    林劍瑋表示,今年在配額相對過剩的背景下,CCER作為一種低成本的抵消工具,對配額價格也會產生一定的沖擊。


    [責任編輯:GC05]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
    關注微信公眾賬號、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隨時了解市場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