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水泥生產承包歲月
——32年前建材研究院赴伊拉克卡爾巴拉水泥廠生產承包紀實(一)
前言
最近因搬家,無意中發現了一份本人32年前撰寫的“建材研究院赴伊拉克卡爾巴拉水泥廠生產承包工作總結”手稿,使我回憶起了1984年建材研究院承接此項任務的一幕幕。32年前我國建材行業各有關單位所派遣的375位(全廠定員)赴伊人員,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忍辱負重,努力拼搏,頑強奮斗,終于完全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由電子計算機操作控制的水泥生產技術。建材研究院所派遣的78位(第一批)工程技術人員與重慶、江油、渡口三水泥廠(以下簡稱三水泥廠)并肩戰斗,在22個月的時間里不僅協助伯力鳩斯公司完成了卡爾巴拉水泥廠(以下簡稱卡廠)的生產調試,還超額6%完成了第一個生產承包期的水泥生產任務,這不僅為我國水泥工業贏得了信譽,更主要的是對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之所以成為水泥工業強國與當年赴伊人員所取得的業績有著千絲萬縷聯系,他們功不可沒,應大書特書。為此,在工作總結的基礎上,經整理撰寫了這篇《西行水泥生產承包歲月》。
建材研究院在此承包任務中承擔了中央控制室及燒成工段兩個生產操作控制工作崗位,因此本文重點反映這兩個工段的生產承包情況。其他各工段的具體情況由各承包單位的帶隊人書寫更為真實具體,但中央控制室對其他各工段工作情況有所了解,盡其所能予以反映,因水平有限,錯謬之處難免,望批評指正。
合同的簽訂與承包隊伍的組成
1.合同的簽訂
1981年德國伯力鳩斯公司與伊拉克共和國中部水泥公司簽訂了兩條年產100萬噸水泥生產線的供貨合同。工廠是以交鑰匙方式建造的,1984年10月基本建成。該廠生產工藝線是上世紀80年代最為先進的、完全由電子計算機操作控制的新型干法窯外分解水泥生產線。其自動化程度以生料質量控制管理系統為例說明,僅入磨混合料設有的取樣站的造價,當時就相當于在我國建設一條日產1000噸新型干法水泥廠的造價(約合人民幣7000余萬元)。
全廠生產工藝線的操作與控制,都通過伯力鳩斯引以為自豪的三大控制系統,每個系統前均冠以“Pol”字樣即伯力鳩斯。此三大控制管理系統設在中央控制室內,每天早晨6:00計算機終端打印機準時打印出當日產量報表及累計生產報表和當日設備運轉狀況報表。工廠自動化程度之高、生產技術之先進由此可見一斑。
工廠建設在距卡爾巴拉市以南40余公里的半沙漠地帶,伊拉克地廣人稀,無法掌握如此現代化的水泥廠,但他們有石油、有錢(當時第納爾∶美元=1∶5),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將工廠承包出去是他們的首選方案。
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公司建材對外公司于1983年,就卡廠水泥生產承包合同的簽訂與波蘭、印度、土耳其等國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伊拉克中部水泥公司內部就卡廠生產承包問題也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據后來與我關系不錯的伊方小經理透露,波蘭、印度、土耳其不僅合同價格高,而且還要現金交易。中國不僅合同價格低且態度積極,更主要的是先工作后付款。中國人技術水平行否,能否拿得下來,是伊方最為擔心的問題。伊方中哈密德等人曾在該國摩索爾白水泥廠與中國人打過交道,他們認為:中國人聰明,能夠克服困難,在缺少備品配件的情況下也能將就生產,這部分人對中國有好感,主張把卡廠生產承包交給中國人。而另一部分人,也就是出過國留過洋的人,則認為中國水泥工業技術落后,小廠、濕法廠多,承包如此現代化的、由計算機操控的水泥工廠不行,其代表人物就是留德的薩拉博士,他認為中國人肯定不行,便宜(合同價格)沒好貨。最后結果由中部水泥公司主席瓦里德拍板,決定由中國人承包,并任命哈密德為該廠總經理。薩拉博士仍堅持己見,并與瓦里德打賭,為遷就薩拉博士,同意從挪威聘請4名專家監督中國人,此事就這樣了結了。
合同承包期為三年,第一年為勞務合同,協助伯力鳩斯公司進行生產調試,第二年、第三年為水泥生產承包期。合同內容規定,承包方負責完成2條年產100萬噸水泥生產線的正常生產,每半年一結算,欠產百分比與合同價格百分比等同,從合同價格中扣除。全廠定員375人(含行政管理人員,不包括礦山)。
2.承包隊伍的組成
合同簽訂后,中方建材對外公司勞務處針對卡廠現代化技術狀況,積極組建承包隊伍,技術工人崗位的隊伍組建迅速,絕大部分由四川省建材局所屬水泥工廠派遣。破碎工段由渡口水泥廠承接,譚朝關帶隊;生料制成工段由重慶水泥廠(當時重慶市隸屬于四川省)承接,周國隆帶隊;水泥粉磨與包裝工段、機電維修及輔助工段由江油水泥廠承接,馮佐印(兼卡廠生活經理)帶隊。
對外經理部也迅速組成,當時對外公司勞務處規定,經理部必須由“會英語懂水泥”的人員組成。為此,從管莊建材情報所挑選了李景星任總經理(6個月后被撤職),從杭州建材情報所挑選了毛文杰任副總經理(后為代總經理),從天津院挑選了高長明任生產經理,從合肥院挑選了張振權任技術經理。經理派出單位如合肥院、杭州建材情報所只派經理各1人,天津水泥設計院派了4人,除高長明任生產經理外,還派了蔣明麟任電修車間主任,熊會思任機修車間主任,操宏森任資料管理員。
而卡廠的關鍵技術崗位——中央控制室、燒成工段及物理化驗室的78名技術崗位,經多方聯系無一單位勇于承接。此時距合同執行期僅剩下3個月,對外公司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將問題反映給國家建材局黨組,時任國家建材局局長王燕謀對此非常重視,打電話給建材研究院及其水泥所領導,希望建材研究院能接受此項任務,他說:“去伊拉克搞生產技術承包比派員出國考察、留學更為有利,考察、留學你還得花錢,這個不用你花錢,既學會了現代化水泥工廠生產調試技術又創收外匯,何樂而不為。你們要忍痛割愛,研究項目該停的停,該削減的削減。待這批人員回來后對你們完成更多的科研項目更為有利。”
建材院水泥所聽了王局長的話,再三斟酌,認為派員赴伊搞生產技術承包不僅開闊科研人員眼界,還能培養造就一支與國際接軌的水泥科研設計、生產調試的優秀技術隊伍,這對我國水泥工業的發展將產生巨大影響。經再三分析卡廠的技術狀況及水泥所現有各專業人員的技術素質,針對卡廠中央控制室各技術崗位的技術要求逐一配備技術力量,并決定抽調一名副所長(即本人)帶隊前往。
就我本身而言,當時的思想壓力很大。如若完成了任務皆大歡喜,功勞人人有份;如若不能完成或中途退了回來,其責任就會落在建材院和我本人身上。但是80年代最為現代化的水泥工廠又時刻吸引著我,王燕謀局長的話又不斷地在我耳中回響,建材勞務處的急切心情又不能置之不理。思前想后,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我接受了院、所領導的委派,同意帶隊前往,并于1984年3月23日與王幼云所長一起與建材對外公司簽訂了《建材研究院赴伊拉克卡爾巴拉水泥廠生產技術承包合同》。
根據上崗時間的需要,從1984年7月至11月,建材院78名工程技術人員全部按時、按崗到位,從此與四川省三水泥廠、天津院、合肥院、管莊建材情報所、杭州建材情報所等單位赴伊人員患難與共,同舟共濟,開始了艱苦而又難忘的水泥生產承包歲月。
水泥地理版權與免責聲明
-
① 水泥地理gcement已申請注冊,凡本網注明"來源:水泥地理"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為"水泥地理"獨家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水泥地理"。違反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是本著為讀者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使用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稿件來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違反者本網也將依法追究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一周內來電或來函聯系。